肥胖防治的现状与未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13:23 1

摘要:根据2025年中国肥胖大会(COC)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中国超重肥胖率已达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飙升至65.3%。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体重与体脂均正常的人群比例不足10%,包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筛查中得到验证:在880名接受筛

肥胖流行现状,包括超重肥胖率、人群分布特征及未来预测。

现有诊疗模式的局限性,多学科协作(MDT)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方向,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情况。

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三大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包括药物研发方向和手术适应症变化。

肥胖治疗范式的转变方向,包括从短期减重到长期管理、从单纯体重控制到并发症防治的转变。

公共卫生政策、专业人才培养、科普教育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根据2025年中国肥胖大会(COC)公布的最新数据,2020年中国超重肥胖率已达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飙升至65.3%。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体重与体脂均正常的人群比例不足10%,包头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筛查中得到验证:在880名接受筛查的医务工作者中,仅80人体重和体脂正常。这种情况表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钟朝辉教授指出,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肥胖发生年龄逐渐提前,中重度肥胖比例上升,且伴生疾病(如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肥胖对青少年生长发育造成多系统、长期性的负面影响,包括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心理行为问题与身体意象障碍、心血管系统早期损害及代谢功能紊乱等。这些发现揭示了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教授分析认为,

首先,经济发展使得食物供应更加丰富,食物配送更加便利;

其次,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此外,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肥胖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中国高达41%的成年人伴有高BMI(≥25kg/m²),9%的成年人伴有肥胖(BMI ≥ 30 kg/m²)。

中日友好医院教授指出,当前部分医院虽组建多学科联合门诊,但存在康复科仅开具运动处方、营养科与内分泌科方案割裂等问题,这种“学科拼凑”模式因理念不统一难以实现患者获益。这种分段式、分散化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肥胖作为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管理需求,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和高反弹率。

中日友好医院代谢减重中心作为国内首个实现多学科管理的临床医疗中心,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统一绩效管理、统一人员调配和统一治疗理念。

该中心由营养、内分泌、中医、内镜、外科、个案管理师组成,通过常态化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

这种模式有效避免了简单的“学科拼凑”模式中因各学科理念不统一而导致患者难以获益的问题,确保患者在多学科协作下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多学科诊疗模式强调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识别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代谢性、机械性和心理性并发症等。

伦敦盖伊和圣托马斯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顾问医师教授强调,现有大量证据表明,

新型减重药物不仅能降低体重,还可改善骨关节炎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症状,并促使OSA缓解。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这些药物也具有显著益处,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即使对无糖尿病患者也是如此。肥胖多学科诊疗团队的构成与职责

专业领域 主要职责 在团队中的作用

营养学 饮食评估与营养干预 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提供营养教育

内分泌学 代谢异常管理 评估和治疗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

外科学 手术治疗选择 评估手术适应症,执行减重手术

心理学 心理评估与干预 处理情绪饮食、身体意象障碍等问题

康复医学 运动处方 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提高身体活动水平

个案管理 长期随访协调 协调团队资源,确保治疗连续性

国家倡导全民进行体重管理,成立体重管理中心或门诊,开展社区体重管理门诊,进行一对一帮扶与指导培训,将任务下沉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及肥胖及体重管理理念,实现初步筛选与管理。

同时,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肥胖的危害、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及减肥误区等,提高其专业性,并辐射至周边学校、工厂等区域,实现全民体重管理。

包括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减少高热量饮料、夜宵、暴饮暴食、甜品等)、增加运动量(每周3-5次适当运动)及调整饮食结构。

降低减重后的反弹风险需要帮助患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比如过度断食或短期内急剧减少饮食摄入等,这些方法难以长期坚持,容易导致反弹。

减肥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为肥胖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选择。

目前临床应用的减重药物主要分为几大类:脂肪酶抑制剂(主要抑制脂肪分解,在临床应用比较普遍)和阿片类受体药物(能作用于神经受体,只有个别医院在使用)。然而,当前药物研发的主流方向还是聚焦于GLP-1激动剂和GLP-1Plus类药物。未来减重药物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口服、长效、多靶点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

体重管理的核心理念正在发生转变,从关心患者体质指数(BMI)的传统模式发展到关心患者综合健康指标的现代模式的转变,需要更加关注患者的身体炎症反应水平和监控代谢健康指标。这种转变代表了肥胖治疗理念的重要演进:从单纯关注体重数字到关注整体健康状态的改善。肥胖治疗方法比较与适用人群

治疗方法 适用BMI范围 主要特点 潜在副作用/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所有BMI范围 基础治疗,无创,低成本 依从性低,反弹率高

药物治疗 BMI≥28或≥24伴有合并症 中度有效,非侵入性 胃肠道反应,成本较高

代谢手术 BMI≥32.5或≥27.5伴有2型糖尿病 高效,持久效果 手术风险,营养缺乏风险

我国《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建议:BMI≥32.5 kg/m²,或BMI在27.5~32.5 kg/m²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强烈推荐接受减重代谢手术;

BMI在27.5~32.5 kg/m²,其他方法减重效果不佳,或伴有肥胖症相关其他疾病,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也推荐减重代谢手术。

手术技术的创新和微创化的发展使代谢手术更加安全和精确。同时,对于手术后体重反弹或效果不佳的患者,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治疗仍需个体化。对于某些患者,尤其是那些体重指数(BMI)较高且合并多种肥胖相关并发症的个体,仅靠药物治疗可能不足以达到理想的临床结局,此时需通过代谢手术进行干预,并在术后继续药物治疗。4 未来展望:从体重管理到全生命周期健康4.1 范式转变:从短期减重到长期管理肥胖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从短期干预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应像高血压或高胆固醇血症一样进行长期管理。

因此,任何治疗策略都不应局限于6个月或12个月的短期干预,而是要贯穿患者终身。就范式转变而言,

关键在于治疗目标应从“减重”本身转向“以并发症为导向的个体化管理”。

这种范式转变意味着我们需要

重新定义肥胖治疗的成功标准。不仅仅关注体重减轻的百分比,更应关注肥胖相关并发症的改善情况,

如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糖尿病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等综合指标。

包括代谢性、机械性和心理性并发症等。

2024年3月,中国肥胖联盟牵头组织12个专业领域的124位专家学者,共同制定了国内首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该指南由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正式发布,首次系统提出了肥胖症多学科治疗路径和协作诊疗模式。随着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全国各医疗机构正加快推进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标志着我国肥胖症防控工作进入规范化、系统化新阶段。

肥胖症学应作为临床医学的独立学科体系,着力于发病机制研究、规范化诊疗及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干预方案。这一学科的提出和完善将有助于推动肥胖防治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发展。

4.3 技术革新与个性化医疗技术创新将为肥胖防治带来新的可能性。“从‘一刀切’到个性化方案,从短期减重到长期健康管理,技术创新正推动肥胖症诊疗向精准化、可持续化方向迈进。”

打破学科壁垒,共商减重药物研发、人工智能与体重管理、新技术转化及产业生态构建等前沿科技问题,形成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中国方案”。

因此,要有效减少或避免反弹,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科学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减重方法,实现有效、舒适且健康的减重目标。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将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政策制定者、政府及整个医疗体系认识到:

肥胖并非简单的“生活方式问题”,而是一种与多种并发症相关,并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疾病。

因此,早期干预并建立肥胖护理路径至关重要,需将其作为优先事项推进,但这需要政策推动。

许多患者难以负担药物的费用,需依托公共资金支持的医保体系。干预不能仅聚焦药物,还应包括营造健康环境,

例如推广健康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政策层面的协同,推动这些系统性变革。

通过结构化的培训考核体系,帮助医疗同仁夯实专业基础,拓展国际视野,赋能肥胖症诊疗的中国标准,推升中国肥胖症诊疗能力接轨世界最高水平。

五大培训项目,

科学规范的体重管理知识传播,是推动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

广大医疗卫生机构及专业医务工作者共同行动,共同践行科学、规范的体重管理科普传播,发挥“健康促进主阵地”和“健康科普主力军”的作用。

跨界合作为肥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我国学者积极探索手术与药物联合治疗等创新模式,在推动全球减重药物研发及标准化诊疗方案落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型药物和技术的涌现为肥胖症治疗带来新机遇,我们需要更好地整合这些创新成果,形成适合中国人群的肥胖预防和治疗方案。我国在肥胖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面对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的严峻挑战,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医疗;

其次,要推动肥胖管理从单纯关注体重数字向全面健康改善转变,重视并发症防治和生命质量提升;

第三,要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早期干预,特别是关注青少年肥胖问题的防治;

最后,需要政策支持、系统变革和社会参与的多层面合作,构建中国特色的肥胖防治体系。

肥胖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医疗专业人员、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遏制肥胖率的快速上升趋势,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健康负担,最终实现“人人拥有健康体重,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景。

来源:eric28846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