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宣布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成员资格!网友:“就看汇丰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13:30 2

摘要:中国银联一纸公告,为花旗银行在中国大陆的个人银行业务画上了句号。这家最早在中国发行银联信用卡的外资银行,最终结束了其二十年的银联成员历史。

花旗银联会员资格终止,外资银行在华战略转向何方?


失业君小编 | 文
Yoss Traore | 公共图库图

中国银联一纸公告,为花旗银行在中国大陆的个人银行业务画上了句号。这家最早在中国发行银联信用卡的外资银行,最终结束了其二十年的银联成员历史。

2025年9月3日,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正式终止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银联成员资格。此举意味着花旗银行(中国)将不再参与银联的支付网络及相关业务合作。

这标志着花旗在中国内地个人银行业务的彻底退出。早在2021年4月,花旗集团就宣布了全球战略重大调整,计划退出中国内地在内的14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银联资格的丧失,最终切断了花旗中国个人业务与本土支付系统的最后连接。

花旗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02年。当时花旗在上海设立分行,成为清末民初外资金融力量的代表。

1995年,花旗重新获得银行牌照,成为中国金融开放初期首批恢复业务的外资银行。

2005年9月,花旗与银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次实现银联卡在花旗全球ATM网络的受理。此举填补了美资银行在银联外资成员中的空白。

成为银联成员后,花旗在华个人业务进入黄金发展期:2008年推出首款银联标准人民币借记卡,2012年首发独立银联人民币信用卡。

2021年4月,花旗集团宣布全球战略重大调整,计划退出亚洲、欧洲等14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

花旗集团当时的全球业务评估显示,这些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缺乏竞争所需的规模优势”。行政总裁范洁恩(Jane Fraser)表示,集团需将资本和资源重新配置至回报率更高的领域。

在中国市场,花旗的退出程序有序推进:2022年12月停止受理新信用卡及房贷申请;2024年5月终止个人信用卡交易功能;2024年6月完成个人业务网点关闭。

2023年10月,花旗将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出售给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期间,花旗还与富邦华一银行达成协议,由后者承接信用卡售后及未结清欠款业务。

2025年6月,花旗宣布作为全球简化工作的一部分,将精简位于中国上海和大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减少约3500名技术人员。

花旗表示,此次调整旨在帮助技术和业务支持部门推动精简运营的整体战略,包括简化组织架构、降低依赖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人员和缩减软件数量规模等。

花旗强调,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不受此次调整影响。花旗位于广州的全球技术解决中心——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也不受影响。

伴随业务收缩的是花旗中国人事架构的系统性调整。2024年初,深耕个人业务的前总裁林钰华退休,具有二十余年对公业务经验的陆烜接任。

2024年11月陆烜因个人原因离职后,花旗香港及澳门区行政总裁辛葆琏与财资贸易金融部主管杨长浩临时接任。

2025年6月,花旗正式任命资深跨境金融专家张文杰为中国区总裁。张文杰曾担任美国银行中国区执行总裁,拥有三十年企业银行与跨境服务经验。

同期,监管核准辛葆琏出任花旗中国董事长。这一系列人事调整表明花旗正在加强对公业务和跨境服务的战略重点。

花旗银联资格终止后,在华外资银行银联成员数量从9家缩减至8家。目前保留银联资格的外资银行包括:

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瑞穗银行、德意志银行、三菱日联银行及恒生银行等。

2004年4月,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及恒生银行4家香港机构集体加入银联网络,成为首批外资成员。

此后,外资银行入盟持续推进:2009年7月,星展银行(新加坡)正式获得成员资格;2010年后,日资银行加速布局。

收缩个人业务的同时,花旗明确将资源聚焦于企业与机构业务。目前其在华保留的核心业务包括三个方面:

为跨国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现金管理服务;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境金融服务;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提供托管结算等配套服务。

花旗日本、北亚及澳洲区域总裁龙明睿(Marc Luet)表示:“我们致力于服务在中国的企业与机构客户,并支持他们的跨境银行业务需求,同时也支持我们国际网络中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客户”。

花旗将继续寻求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证券和期货公司,进一步深化其在中国的机构业务布局。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外资机构可能涌入个人银行业务这片红海。

而花旗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专注于跨境企业和机构服务,放弃需要巨大规模支撑的个人业务。

花旗的转型反映了一个现实: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外资银行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而非在本土银行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领域正面竞争。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外资银行不再寻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而是更倾向于发挥自身优势,聚焦特定领域。园区内,近七千名员工同样收到了类似的“告别礼”,股东百度与吉利设立共管账户确保“N+1”赔偿落地。

网友热议

@暮亭大圣(IP沪):

刚收到花旗信用卡终止使用的通知,没想到这么快就连银联资格都没了。作为十年老用户,只能说再见了花旗,一个时代结束了。

@oliviazhao(IP川):
外资银行在中国个人业务领域始终水土不服。花旗退出是明智之举,集中精力做对公和跨境服务才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Hiway现阳(IP鲁):

汇丰接盘了花旗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现在看看汇丰能不能真正消化好这些客户。外资银行之间的此消彼长真是有意思。

@陈大滨1985(IP川):
普通用户其实不关心银行战略,只关心服务。花旗的信用卡权益越来越缩水,退出也是必然。还是国内银行的服务更接地气!

@蚊叮到了没(IP沪):

好奇接下来哪些外资银行会跟进?感觉渣打、东亚这些也在收缩个人业务。外资银行在中国黄金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wckooLee(IP川):

银联终止会员资格只是程序上的最后一步。花旗从2021年就开始准备退出了,这盘棋下了四年多,现在才是真正收官

……

最后一条,
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来源:汉语言文学中文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