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该被历史淘汰?当我们在怀念赤脚医生时,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13:25 2

摘要:在新中国的电影长河中,有两部影片宛如两颗独特的星辰,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生动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医疗的真实状况,以及赤脚医生这一群体的奋斗与担当,它们就是《春苗》与《红雨》 。这两部电影虽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却凭借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

在新中国的电影长河中,有两部影片宛如两颗独特的星辰,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生动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村医疗的真实状况,以及赤脚医生这一群体的奋斗与担当,它们就是《春苗》与《红雨》 。这两部电影虽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却凭借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题材,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引发了人们对赤脚医生制度的浓厚兴趣。

在电影《春苗》的镜头里,我们被带入了一个地处中国南方的偏远农村。这里,河流纵横交错,水路蜿蜒曲折,村子与镇上相隔二十多里的水路 ,交通极为不便,如同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在解放前的漫长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们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从未亲眼见过真正的医生。春苗的回忆,揭开了那个黑暗时代农村医疗的残酷真相:“那年代,医生是要大轿抬,药是要金银换” 。贫穷与落后如两座大山,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面对疾病,他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当地的土方、偏方上,若这些方法无效,便只能无奈地在家中听天由命,任由病魔肆虐。

解放的曙光虽然照亮了这片土地,镇上也建起了卫生院,但距离村子较远的现实,让村民们看病依旧困难重重。村里出现了一位自称医生的贾月仙,她在家门口挂起写有 “医” 字的旗帜,试图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然而,她的行医方式却饱受争议。有的村民指责她看病骗钱,称她给病人吃的药如同香灰一般,毫无疗效。

从后续的情节中我们得知,贾月仙时常从公社卫生院取药,这表明她确实使用了一些当时农村稀缺的 “洋药”。但即便如此,她的行为仍无法消除村民们的疑虑。小妹的悲惨遭遇,更是将农村医疗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小妹生病后,奶奶想找贾月仙看病,妈妈却寄希望于妇女队长春苗,最终春苗带着小妹前往公社卫生院 。可令人痛心的是,由于公社卫生院没有药,小妹不幸离世。这一事件,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每一位村民的心,也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农村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以及村民们在疾病面前的无助与绝望。

而在北方农村的青山大队,电影《红雨》则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番景象。彼时,青山大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修建水库的工程在社员们的齐心协力下稳步推进。然而,疾病却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悄然袭来,许多村民因身体生病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劳动,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在这个关键时刻,大队里唯一的医生 —— 解放前地主药铺的掌柜孙天福,却未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孙天福行医多年,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名声,部分村民对他仍抱有信任,否则他也不会经常出诊看病。但他的行为却令人不齿,不仅售卖假药,还时常刁难社员。老石匠孩子生病时,他因钱不够而拒绝救治,这种冷漠和唯利是图的态度,让村民们对他失望透顶。如今,当他上门为石匠爷看病时,被愤怒的石匠爷赶了出来,这也反映出村民们对他的不满和反抗。在这个急需医疗救助的农村,孙天福的存在并没有给村民们带来真正的帮助,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痛苦和困境。医疗资源的匮乏,使得村民们在面对疾病时毫无还手之力,他们的健康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农业学大寨的进程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解放前,传统中医在农村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医术,为村民们提供医疗服务,因而受到村民们的尊敬。然而,这种尊敬背后,却隐藏着农民们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名中医大多居住在县城,由于其稀缺性,他们的收费极高,草药方剂价格昂贵。对于生活贫困的广大贫苦农民来说,看病就医成为了一种奢望,沉重的医疗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只能无奈地寻求其他途径缓解病痛,甚至不得不求助于村里的巫婆神汉。

解放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农村医疗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贾月仙、孙天福等传统医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医疗能力,能够为村民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医疗需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他们却被排除在国家化的医疗体系之外。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医疗体系的变革旨在打破旧有的医疗格局,建立起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新体系,传统医者的地位和角色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20 世纪 60 年代,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却愈发突出。城市中,医疗设施相对完善,高级医务人员云集,然而广大农村地区却面临着缺医少药的困境,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亟待解决。1965 年 6 月 26 日 ,毛主席针对这一现状,发出了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重要指示,这一指示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道路,也为赤脚医生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史称 “六二六” 指示 。

当时,全国高级医务人员的分布极不合理,90% 集中在城市,其中 70% 又聚集在大城市,仅有 10% 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同样严重失衡,城市占据了 75%,农村仅占 25% 。这一数据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城乡医疗资源的巨大差距,也凸显了毛泽东这一指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六二六” 指示的核心,是要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这一指示的发布,犹如一声号角,唤起了全社会对农村医疗问题的关注,也为后续一系列农村医疗改革举措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除了疾病治疗,赤脚医生们还肩负着预防保健和卫生宣传的重要使命。他们积极开展卫生知识普及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们传授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知识等,努力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他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宣传动员,确保每一位村民都能按时接种疫苗,为农村地区的传染病防控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许多曾经肆虐农村的传染病,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消灭,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

赤脚医生制度的最大功绩之一,便是为农村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医疗人才。这些赤脚医生,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医学教育,但他们通过短期培训和实践积累,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成为了农村医疗队伍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农村地区辛勤耕耘,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不仅解决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还为后续农村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储备 。许多赤脚医生后来通过进一步学习和培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了乡村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岗位的骨干,继续为农村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

赤脚医生们积极开展卫生知识普及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村民们传授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知识等,努力提高村民的健康意识。他们倡导村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等;宣传饮食卫生知识,教导村民合理搭配饮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推广环境卫生理念,鼓励村民定期打扫庭院,清理垃圾,改善居住环境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他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宣传动员,确保每一位村民都能按时接种疫苗,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传播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农村居民的健康观念得到了极大的转变,从过去的 “小病靠扛,大病听天由命”,逐渐转变为主动关注健康,积极预防疾病,为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

赤脚医生制度的实施,让农村地区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医疗体系,尽管这个体系还不够完善,但它为后续农村医疗体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 。赤脚医生们深入农村基层,了解村民的医疗需求,与村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为后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他们所开展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宣传等工作,成为了农村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此基础上,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疗人员素质,逐步构建起了更加健全、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

尽管赤脚医生在农村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在医疗技术和资源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从医疗技术角度来看,赤脚医生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后就上岗工作,培训时间短,所学知识有限,缺乏系统的医学教育。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疾病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对于一些需要精确诊断和专业治疗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赤脚医生凭借有限的知识和简陋的设备,很难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常常延误病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赤脚医生获取医学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渠道有限,难以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这也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医疗技术的提升 。

在医疗资源方面,赤脚医生面临着设备简陋和药品匮乏的困境。他们的医疗设备往往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简单的工具,缺乏先进的检查和诊断设备,这使得许多疾病无法得到准确的诊断。药品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药品供应不足,种类单一,赤脚医生常常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有些药品的存储条件也难以保证,导致药品质量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在药品使用和医疗操作规范上,赤脚医生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监管,他们在用药剂量、用药方法、消毒隔离等方面,常常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增加了医疗风险,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 1985 年,一个时代的符号悄然落幕 —— 卫生部宣布取消 “赤脚医生” 的名称,经考核合格者转为乡村医生 。这一转变,标志着赤脚医生制度正式终结,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