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盛顿时间8月19日,美国黄豆协会(ASA)代表数万名农户,向白宫呈交公开信,直言“来自中国的新作物订单为0”,并警告若贸易摩擦不止,农户经营将难以为继。
今年秋收之际,美国大豆产业正陷入前所未见的困局:每年到此时,总能从中国市场拿到数亿美元订单,但2025/26年度新作物大豆出口订单,竟然清零。
华盛顿时间8月19日,美国黄豆协会(ASA)代表数万名农户,向白宫呈交公开信,直言“来自中国的新作物订单为0”,并警告若贸易摩擦不止,农户经营将难以为继。
这迅速在美国中西部乡镇掀起轩然大波,也让国际社会再次聚焦中美经贸纠纷对农业领域的深刻影响。
截至8月25日,新作物大豆累积出口销售量几近空白,尤其对中国的销售“自2019年以来从未出现为零的情况”,而2025年恰恰呈现断崖式下跌。
细究其因,一方面是中国对美大豆及相关农产品实施高达34%的综合关税,这一关税包括最惠国税率、增值税和报复性附加税,令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丧失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加速向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南美产区采购,今年5月至7月,巴西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单月出口量创历史新高,而阿根廷与乌拉圭合计签订合同逾千万吨,填补美豆“空缺”。
如此形势之下,美国黄豆协会不仅在公开信中严词敦促政府加速与中国达成新的采购协议,更在署名信中引用美国商务部官网数据,强调中国市场历来贡献约25%的美豆出口额,若连续两年失去该市场,整个产业链—including设备制造商、物流企业、农业金融机构—都将受到拖累。
ASA指出,2024/25年度美豆出口总值接近23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近60亿美元,缺席意味整个行业必须在库存与价格之间苦苦挣扎。
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USDA通过商品信贷公司(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 CCC)获得国会授权,推出市场促进计划(Market Facilitation Program, MFP)等补贴方案,以缓解农户损失。仅2018至2019两个年度,就向农户派发超过280亿美元大豆和其他作物补贴。
不过,MFP资金并非取自关税收入,而是通过CCC授权的借款—由国会在年度预算中批准偿还。
今年春季的补贴申请虽仍在进行,但总额和发放时点尚未最终敲定,这也令农户悬着一颗心;补贴能够暂时缓解价差与库存压力,却无法从根本上重建对华订单。
有声音建议让美国大豆先出口到墨西哥,再由墨西哥“贴牌”后转销中国,以规避对美关税。
但这一路径在现实中难以走通。
中国海关总署对原产地审核极为严格,凡未经实质性加工的美国大豆,仅经转运便无法更改原产地标签,一经查出仍须缴纳34%关税。此外,真正能被认定为“墨西哥原产”的大豆产品,必须在当地进行深度加工,如榨油或蛋白分离,并取得相应原产地证书。根据墨西哥商务部和其对外贸易统计,这类深加工设施屈指可数,且产能远小于美国出口量。
即便单吨加工成本仅增30美元,也远超美豆与巴豆间的价格差距,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几无获利空间。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近1.1亿吨,其中来自巴西的份额高达60%以上,阿根廷、美国、乌拉圭依次排位。
随着南半球作物收获与港口运力提升,中国南美大豆布局已成常态化,而美豆若要重返这条供应链,须在价格、质量与交货期上同时满足严格要求。
更何况,大豆贸易往往伴随复杂的检疫、样品检测与绿色通道备案,每一环节都需在贸易协定框架下完成,对“转手”贸易大打折扣。
特朗普政府虽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公开“呼吁”中国“大幅增加采购”,甚至提出“将整轮采购翻四倍”的夸张目标,但这无异于“零乘四仍零”的政治修辞。
根据《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双重报道,美方已提出在双边对话中以大豆采购作为谈判筹码,要求中国放松对美农产品关税,同时承诺逐步增加购买量。
但中方接待贸易代表团时,多次在官方通报中重申“农产品贸易应基于市场需求与产业安全”,并未给出明确采购时间表或量化承诺,而是强调在阶段性协议中审慎考量。
首先,开拓其他国际市场,例如欧盟、埃及或东南亚国家,这些地区虽对美豆需求有限,但可以缓解单一市场风险。
其次,国内市场也存在潜力,例如通过提质增效,将部分大豆用于新能源或高端食品级市场,提升单价与附加值。
最后,行业内部可加强合作,合理调整播种面积与品种结构,减少对大豆单一作物的依赖。
美国农户的抱怨,是对长期以来依赖单一大市场模式的警醒;也是对未来农业现代化与多元化道路的呼吁。
唯有政策与市场并行,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为美国大豆产业打开新的出路。
来源:小史西瓜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