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54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到了中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肚子越来越硬了。有人觉得这是“福气相”,也有人以为这只是胖点儿无所谓。但医生却说:腹部变硬,可能正是健康亮红灯的信号!
你有没有注意过,有些老人身材消瘦,但肚子却鼓鼓的、硬邦邦的?不是吃撑了,也不是脂肪多,而是内脏出了问题。
医学上,将腹部触感分为三类:柔软、紧绷、板结。正常健康人,腹部应当是柔软有弹性的,轻轻一按还能“回弹”。但若长期处于绷紧或板结状态,很可能意味着腹腔内脂肪堆积、肠道功能下降或代谢异常。
医生不止一次提醒:“肚子发硬,不一定是胖,可能是病。”
1.内脏脂肪太多,是“硬肚子”的元凶之一
相比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更“隐蔽”,但危害更大。它包裹在肝脏、胰腺、肠道等重要器官周围,让这些器官“喘不过气来”。
研究显示,腹部肥胖人群患上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3倍。而这些内脏脂肪,正是让腹部变得又鼓又硬的“幕后黑手”。
2.腹肌长期紧张,反映身体处于“应激状态”
现代人压力大、久坐多,很多人不自觉地收腹、绷着肚子。时间久了,腹肌持续紧绷,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肠道蠕动变慢,进而引发胃胀、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
更严重的,还可能累及自主神经系统,让身体长期处于“战斗模式”,出现焦虑、失眠、心悸等亚健康症状。
3.肝硬化、腹水,也可能导致腹部变硬
不是所有“硬肚子”都和肥胖有关,有些人明明体重不高,却腹部坚硬如石,甚至伴随腹胀、食欲差、下肢水肿等症状。
这类情况,医生最先考虑的就是——肝功能异常。医学上称之为肝性腹水,多见于肝硬化晚期或肝癌患者,需要及时检查、干预。
医生教你一招简单自测:平躺放松,用手指轻压肚脐四周。 如果触感柔软、按压无痛,说明腹部肌肉状态良好; 如果按下去像气球、弹不动,或感觉绷紧、甚至有隐痛,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此外,还可观察以下信号:
腹部是否经常鼓胀、放屁多
是否容易便秘或排便不规律
是否有体重正常但腹围超标的情况
这些都可能提示你的“肚子软度”出了问题。
1. 每天揉一揉腹,胜过吃补药
中医讲“腹为五脏六腑之宫”,腹部按摩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还能疏肝理气、调节代谢。
只需5分钟: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揉30圈,再逆时针30圈。早晚各一次,长期坚持,肚子会慢慢“软”下来。
2. 多吃“去油化湿”的食物,减少脂肪堆积
建议日常多吃薏米、赤小豆、冬瓜、山药这类温和的祛湿食物,少吃油炸、加工食品,控制总热量摄入。
研究发现,低热量+中等强度运动,是减少内脏脂肪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3. 睡前躺平放松腹部,解开一天紧绷
很多人白天“收腹挺胸”太久,腹肌长期紧张。睡前可以躺平放松,全身做腹式呼吸,让腹部自然鼓起、下降。这个动作可以帮助调节副交感神经,让身体真正放松下来,睡得也更香。
别再以为有肚子才是“福相”,也别小看肚子“硬”带来的风险。
医生说过一句话很扎心:“腹部一硬,病就来了;腹部一软,命就稳了。”
让肚子恢复柔软,不仅仅是为了身材,更是为了心脏、肝脏、肠胃等器官的健康。
从今天开始,关注你的肚子,不要等到疾病敲门才后悔莫及。
参考资料: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中国营养学会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21年)》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肥胖防控核心知识手册》
[4] 北京协和医院肝病中心专家访谈,央视健康频道,2024年3月
来源:黄中医科普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