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寿宁县北路戏:百年回响,今朝风华再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16:21 1

摘要:“手捧御酒第一樽,敬赐四海名扬人。双手接过酒一樽,敬献殒国地下人……”这段曾一度濒临失传的绝唱,如今在闽东群山中焕发新生。福建宁德寿宁北路戏——被称作“明代戏曲活化石”,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正镶嵌在闽东文化版图上,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姿态,成为弘

“手捧御酒第一樽,敬赐四海名扬人。双手接过酒一樽,敬献殒国地下人……”这段曾一度濒临失传的绝唱,如今在闽东群山中焕发新生。福建宁德寿宁北路戏——被称作“明代戏曲活化石”,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正镶嵌在闽东文化版图上,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姿态,成为弘扬“闽东之光”、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01 从文化邂逅到剧种成形

寿宁北路戏的故事,始于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邂逅。清代时,石碑腔、秦腔等乱弹诸腔从江西、浙江传入闽东,北方腔的激昂与南方调的温婉碰撞融合,形成“福建乱弹”。后因“北路班”名声显著,戏班渐以“北路班”为名,“北路”也成了乱弹正宗的标志。1960年寿宁北路戏剧团的成立,使这一集北方激昂与南方婉约于一身的剧种获得专业传承。其特有的普通话唱念体系,不仅打破方言壁垒,更成为闽东文化开放包容的戏剧化注脚。

02 从濒临危机到保护传承

现代文明浪潮中,北路戏曾深陷危机:传统剧目散佚、青年演员流失、演出场地破败。寿宁牢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殷切嘱托,开展抢救性传承,北路戏逐渐恢复活力。2006年,寿宁北路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寿宁县一张闪亮的乡土文化名片。进一步弘扬“闽东之光”,助力文化强市建设,也让这一古老剧种的保护传承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与更坚实的支撑。

戏曲进校园

“周末戏相逢”公益性演出

“申遗”成功让北路戏的坚守有了回响。政府加大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2009年起与艺校合作培育新人,2014年设立事业编制留住青年力量,推动北路戏进校园,让中小学生成为传承“火炬手”。现今每周五剧院的常态化演出,已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常有学生主动催促家长观演。

“虽历经百年沉浮,但北路戏依然在城乡舞台上绽放着独特魅力。这是每一个北路戏人的心愿和追求!”正如寿宁北路戏代表性传承人吴卫平所言,北路戏的旋律,已经像血液一般,在他的心脉里挥之不去。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模式,正是新时代宁德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

03 从传统根基到时代表达

剧目《鸾峰桥》

在奋力开创新时代宁德发展新局面的背景下,北路戏牢记嘱托担使命,正实现从“活下来”到“活精彩”的跨越。北路戏顺应时代,将古廊桥、冯梦龙、红色文化等地方元素融入创作,让古老戏曲成为讲述当代故事的载体。新编剧目《少年张高谦》《大山里的支书》《冯梦龙打虎》等,既保留唱腔独特、表演细腻的特质,又因贴近生活引发共鸣,这些作品先后斩获40多个奖项。与宁德市畲族歌舞团联合创排的《鸾峰桥》,成功入选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并进京展演,同时荣获福建省第十届百花文艺奖一等奖,成为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典范。

04 从地方剧种到文化使者

好文化不应囿于地域。寿宁通过多样展演让北路戏“走出去”:福州三坊七巷、烟台山的“戏曲快闪”,让其灵动融入都市;走进中国非遗馆、与上海戏剧学院交流,搭建专业平台;应邀参加香港“荃湾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活动,成为文化使者。这些实践让北路戏知名度从寿宁扩展至全国,作为闽东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让观众透过舞台看见闽东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剧目《红带飘扬》

当传统折子戏《齐王哭将・奔访》列入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新编戏《红带飘扬》登上全省戏剧会演舞台,北路戏的“传统与创新”双线绽放。从校园传习基地的稚嫩唱腔,到惠民演出的村民喝彩;从商业舞台的市场化尝试,到国家级展演的专业亮相。北路戏的复兴既是非遗保护的样本,更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注脚。

清晨的排练厅里,当小演员们的练功声穿透晨雾,汗水浸透练功服也不曾停歇——这出百年老戏的新篇章,正随着全市“七大行动”的深入推进,在闽东大地奏响更恢弘的时代和声。锣鼓响处韵悠长,新声唱彻闽东岗。“戏剧孤本”的新戏码愈发清亮,既是古调回响,更是新章开篇。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