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有“结节”,可能和这2个坏习惯有关,及时改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6:37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6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刚满60岁,退休体检时查出甲状腺结节,听到“结节”两个字,她一下子慌了神。她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癌?”医生安慰她,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不用太担心,但也不能忽视,关键是要定期随访,查明原因。

回家后,李阿姨开始回想自己是不是哪儿做错了。她一直没吃碘盐,也经常熬夜追剧,难道这些和结节有关?

其实,像李阿姨这样的人并不少。甲状腺结节并不罕见,但它的出现往往和两个常见的生活习惯有关。如果你也查出了结节,不妨看看,是否在不知不觉中中了“招”。

在医院的体检报告上,“甲状腺结节”这五个字常常让人紧张。很多人一听到“结节”,就联想到“肿瘤”甚至“癌”,但事实并没那么可怕。

甲状腺结节指的是甲状腺内出现了异常的组织或液体团块,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后者就是我们说的甲状腺癌。

不过,超过90%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并不会发展成癌症,也不会影响寿命。很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有结节,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那为什么现在查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了?

一方面,是因为体检普及,B超检查更精细了,哪怕是几毫米的小结节也能发现;另一方面,也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1. 长期缺碘,或碘摄入过量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碘摄入过少或过多,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结节。

很多人听说“碘过多会致癌”,于是开始盲目避碘,连碘盐都不吃。但其实,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缺碘地区,国家早在1995年就实施了全民食盐加碘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预防地方性甲状腺疾病。

医学研究表明,碘摄入不足,会刺激甲状腺增生,久而久之形成结节;而长期摄入过量碘,比如大量吃海带、紫菜、碘酒消毒等,也可能引发甲状腺炎毒性结节

所以,碘不能多也不能少,关键是“适量”。对普通人来说,吃合格的碘盐就足够了,不需要额外补,也不需要刻意去避。

2. 经常熬夜、压力大

看似和甲状腺无关的生活习惯,其实早就悄悄影响了它的健康。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睡得晚、吃得快、情绪波动大,这些都会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平衡甲状腺作为内分泌系统的一部分,自然也“受牵连”。

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会打乱体内激素分泌节律,增加甲状腺激素的波动,从而诱导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结节。

同时,心理压力大也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其代偿性肥大或结节形成。所以,别再拿“年轻就该熬夜”当口头禅了。规律作息、情绪稳定,就是对甲状腺最好的保护

查出结节,第一步要看B超分级。医学上采用TI-RADS系统来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分为1级到5级。1~3级通常是良性,建议定期复查;4级以上则需进一步穿刺检查,明确是否为恶性。

如果结节小于1厘米,边界清晰,没有钙化、血流丰富等高风险特征,医生一般不会立即处理,而是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医:

结节突然变大或变硬;

伴有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本人有头颈部放射史。

这些都是警示信号,需要进一步检查,别拖。

甲状腺结节虽然常见,但不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调整生活方式,是防控结节最根本的手段。

合理补碘:选择正规品牌的碘盐即可,不要盲目补碘或避碘。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减少熬夜。

控制情绪:学会减压,保持心情平和,避免长期焦虑。

避免暴饮暴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不仅影响体重,也会干扰内分泌系统。

定期体检:尤其是女性、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者,应每年查一次甲状腺B超。

甲状腺结节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一个警示灯,它不一定是大问题,但一定是在提醒你,是时候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大多数结节不会变成癌,但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及时检查、科学判断、合理生活,才是应对它的正确方式。如果你已经查出了结节,不妨从今天开始,改掉那两个“伤甲”坏习惯,别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地方性甲状腺疾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2年版)》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营养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研究进展》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话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