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太原纯阳宫名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据 《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太原纯阳宫创建于宋朝末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清嘉庆年间又在后院窑洞顶上筑魏阁(玉皇阁),始具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遗
山西太原纯阳宫名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据 《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太原纯阳宫创建于宋朝末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清嘉庆年间又在后院窑洞顶上筑魏阁(玉皇阁),始具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遗构。太原纯阳宫建筑风格与传统北方官式建筑布局迥异,为南方园林式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吕洞宾号纯阳,在民间传说中,哪里有这位“纯阳子”,自然是少不了一番行侠仗义、消灾解难、惩恶扬善的传奇故事。祭祀吕洞宾的祠庙常被人们称为“纯阳宫”。在山西的一众祭祀吕洞宾的祠庙中最为有名的,当属“中宫”太原纯阳宫、“北宫”大同纯阳宫、“南宫”芮城永乐宫这三大纯阳宫,说起建筑形式最为特别的,当数太原的纯阳宫。
这座始建于宋代的纯阳宫,经过明清时期的不断修葺,因而带有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刚进入院落,就能够看到在高大的写有“吕天仙祠”的牌匾后面券拱门中央上方,据传为钟离权以楷书所写的“道德之门”四个大字,两侧较小的牌匾上,则分别由“河上仙翁”“山中宰相”陶弘景以草书写成的“龙飞”“虎伏”。正门的两侧,刻有一副“道合昊天天上仙班第一;祠开晋地埊下洞宇无双”楹联。而这副“太白山人”所题的楹联与“诗仙”李太白有着不小的关系。
传说中吕洞宾被宋徽宗封为“妙通真人”时,恰逢太原纯阳宫建成。吕洞宾便与钟离权等几名仙人进入纯阳宫中欣赏美景、饮酒作乐。面对这些造型别致、独具匠心的建筑,几名仙人不由得接连啧啧称奇,纷纷在拱门上献上自己的墨宝。驾鹤而来的李白虽姗姗来迟,但楹联的书写又哪能难倒这位鼎鼎大名的“诗仙”,他略加思索便完成书写,加入到畅饮美酒的队伍当中。
传说故事虽多了几分神话色彩,但从故事中描绘的“八角重檐亭”“九窑十八洞”等明清时期建筑来看,故事的创作时间并不久远。而在前人们的艺术加工中,吕洞宾与清新飘逸的“诗仙”李太白两人的形象竟神奇地重合到了一起。在清光绪版《山西通志》对于太原纯阳宫的记述中,也有着李白的身影: “太原府纯阳宫在贡院东天衢,明万历年朱新场朱邦祚建。相传规划皆仙乩布置。内八卦楼,降笔楼。亭洞幽曲,对额皆乩笔。题碑二,一钟离权乩笔,一李太白乩笔。”李白形象的出现,究竟是前人的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
相比于李白,吕洞宾的生平无疑少了几分洒脱。吕洞宾原姓吕名岩,为山西、陕西一带生人。在唐宝历元年(825)高中进士(一说为屡试不第)后,吕洞宾一心向道,最终拜钟离权为师,并从此散尽家财,专注修道。李裕民先生在《吕洞宾考辨》中认为,相比于唐代,现实中的吕洞宾是五代至宋时期人士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一些。
吕洞宾“显灵”的事迹在北宋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宋元时期,全真教的推波助澜,以及南戏、杂剧等戏剧艺术形式的成熟,加快了吕洞宾传说在民众当中的传播,出现了关于吕洞宾事迹的“说话”。在马致远等一批杂剧创作者们的笔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三度城南柳》,以及后世《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等杂剧竞相出现,吕洞宾飘逸不失文雅,喜好云游四方、行侠仗义又神通广大的“神仙”形象就此丰满。明清时期,即使全真教不再像元代那样繁盛,但吕洞宾的相关故事却随着宗教和类似于太原“道情”等形式的戏曲的传播逐渐走入了百姓生活当中,并充分与百姓生活相融合,诞生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在太原民众的口耳相传中,吕洞宾不仅能够帮助太原百姓除去淹没汾河两岸、让民众叫苦不迭的水怪,也能巧妙化解玉帝所降下的瘟疫,甚至还能在当地官员献礼时出谋划策,用漆器与松树搭配而成的“一统万年青”赢得了皇帝的赏识。也许正是因为吕洞宾种种惩恶扬善的“显灵”之举,诸如理发等行业的商人,以及小贩也常将吕洞宾作为行业神进行供奉。
今天的太原纯阳宫,不仅是有着常阳天尊像、涅槃变相碑等众多国宝的宝藏景点之一,而且是山西省古建筑博物馆所在地。各项主题展出与手机应用等新技术的加持,让这座古老建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曹嘉成)
多彩乡村 文化盛宴
图为游人在贾家庄村内游玩。李现俊/摄
8月21日至30日,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第25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举行,游客在体验非遗、尝鲜美食中,共赴一场文化盛宴。
汤承晋脉
一碗牺汤的底蕴
资料图片
山西太原的伏天,总飘着粗瓷大碗里羊汤的香气。农历六月至八月,各区县村镇的牺汤节上,贡品羊宰杀祭祀后煮汤分食,祈愿风调雨顺。这碗滚烫的牺汤,早已超越吃食——人们在仪式感中喝下的第一口鲜,是与千年前 “祀与戎”的跨时空碰杯。
太原羊汤、小店牺汤、榆次杂割…… 潇河两岸的羊味盛宴,藏着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碰撞印记。作为“襟四塞之要冲”,太原自古是胡汉交汇前沿,牧民羊群遇上农人灶台,马背上的剽悍融入田垄间的质朴,让这碗汤成了草场与麦田的和解,更沉淀下“祀”的虔诚与 “戎” 的刚健。如今的牺汤节、羊汤节,延续着这份文化基因,人们围炉举杯的热闹里,藏着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集体记忆。
若说 “祀”是太原的魂,晋祠的周柏、圣母殿彩塑便是最好注脚。唐叔虞种嘉禾、周成王亲祭祀,让晋祠成了三晋文脉祭坛;李世民留碑刻、百姓敬宋金抗金名将王禀,千年祭礼声未绝。太原 100 多处国保单位中,半数与祭祀相关,蒙山大佛法相、晋阳古城祭坑、窦大夫祠碑刻,织就一张千年祭祀网络。这份虔诚,是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更是“民惟邦本”的注解,如牺汤里的盐,低调却筑牢文化根基。
“戎”则是太原的骨。这座九朝古都的城砖浸着硝烟:晋阳古城是中原王朝北大门,王禀死守太原显“宁为玉碎”气节,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狄青披发冲锋,具象化了土地的刚毅。就连太原文人笔下也藏着血性,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皆是这片土地的豪迈奔涌。这种“戎”非好战戾气,而是危难时的担当,如羊汤里的辣椒,平时温厚,遇寒便燃出热劲。
潇河淌过,将“祀与戎”浸润两岸生活。三晋文化研究会提出的“五色文化”,正是其当代注解:古色青铜币藏着晋商与边贸渊源,是“戎”的战略地位催生的经济智慧;红色清太徐战斗事迹,延续王禀式不屈;土色非遗里,背棍舞步、唢呐调子藏着祭祀影子;绿色潇河水滋养耕读传家,让“祀”的敬畏化作自然守护;墨色书院私塾,将“祀”的礼义、“戎”的气节写入课本。
伏天阳光再晒热太原盆地,牺汤香气漫过潇河时,人们该懂:喝下的是鲜美,品出的是“祀”的厚重与“戎”的刚毅。“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太原“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既是“山河之心”,更是 “祀与戎”文化集大成地。锚定这一中华文明精髓,方能激活三晋文化,让古韵焕发新魅力。 (武瑞萍)
来源:市场信息报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