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你知道吗,很多人每年中元节都在重复一个误区——把这一天当成纯粹的“仪式日”,却忽略了这一天其实也有着身体健康层面的讲究。
中元节到了,你家今天晚上饭桌上准备了什么?
是烧鸡、米饭、时令瓜果,还是提前几个小时就张罗起来,拜祭先人亲友?
可你知道吗,很多人每年中元节都在重复一个误区——把这一天当成纯粹的“仪式日”,却忽略了这一天其实也有着身体健康层面的讲究。
为什么说9月6日这个中元节特别关键?因为它卡在了一个季节交界点上。夏秋交替,不冷不热,却是很多慢性病悄悄抬头的时机。
你是不是最近早晚容易咳嗽?是不是吃点凉的就肚子疼?是不是总觉得疲乏、犯困、没精神?你以为只是换季不适?其实背后可能是身体早就发出信号,只是你没察觉。
更关键的是,我们常常忽略“吃”在这个节气中的分量。不是说今天就不能吃好吃的,而是要吃得对。
体质不同,吃错一口,轻则肠胃不适,重则诱发原本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隐患”。那问题来了,中元节到底该吃些什么?
哪些又是“碰不得”的?是不是老人就该多吃软烂的?小孩是不是不能吃瓜果?病人是不是该忌口?很多人都搞不明白。
这个节气,其实是身体在“换挡”,而你的饮食,就是给它加油还是添乱的关键。我们今天就从“3多吃,3不吃”聊起,看看中元节这一天,如何从吃得巧、吃得稳,吃出一整季的免疫力。
说到“多吃”,第一个要提的就是——温润滋养的食物。夏天人体被晒得透透的,汗出得多,体液被消耗大,很多人此时出现阴虚的表现,比如口干、皮肤干、夜里睡不好,甚至便秘。
这个时候,如果还猛吃生冷、辛辣,你在给身体添堵。多吃点温润的,比如莲藕、百合、银耳,既能润肺清心,又对肠道功能有帮助。
这里得提醒一句:温润不等于油腻。很多人以为炖烂的猪蹄、牛骨汤就是滋补,结果喝完一肚子油,胆固醇飙升。
尤其老年人,本来血脂就偏高,还来一碗浓汤,等于给心脑血管添了堵。真正的滋补,是润而不腻,软而不粘,清清爽爽才是正道。
第二个“多吃”的是应季蔬果。这个时候的南瓜、山药、芋头、苹果,都是非常适合秋初的食材。南瓜能健脾,山药能固肾,苹果对肠胃调节也好。
可别小看这些“家常货”,真正让身体舒服的,往往就是这种寻常可得的食物,而不是那些动辄上百的“补品”。
第三个要多吃的,是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换季时节,很多人免疫力会“断崖式”下降,稍微吹个冷风就感冒发烧。鸡蛋、豆腐、鱼肉,这些既容易消化,又能提供身体修复所需的氨基酸。
尤其是中老年人,蛋白质摄入不够,肌肉流失得快,秋冬一来,关节疼得更厉害。
那哪些东西是“别碰”的?第一名当属冰镇饮品和寒凉生食。中元节前后,虽然白天气温还在30度左右,但早晚已经开始变凉,这种“昼热夜凉”的天气最容易让胃受不了。
你吃口冰西瓜没事,但要是晚上再来一杯冰啤酒,第二天早上你就可能发现肚子咕噜咕噜响,甚至出现腹泻。胃肠道的适应能力在换季时是最脆弱的,别拿它当“冰箱”。
第二个“别吃”的,是高油高盐的腊肉、香肠、炒货。很多地方中元节会准备这些作为供品,但不少人拜完就直接上桌吃了。
问题是,这些加工品虽然香,但亚硝酸盐、反式脂肪含量都不低,长期食用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诱发一些慢性风险。尤其是孩子和老人,肠胃的代谢能力弱,吃完不仅消化不良,还容易惹出过敏问题。
第三个要忌口的,是各种“补过头”的炖汤。很多人一到节气就开始炖“十全大补”,加枸杞、加红枣、加黄芪。
可你知道吗?补品不是人人受得了,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内热、容易上火的人,一碗炖汤喝下去,口腔溃疡、痘痘、鼻出血全来了。补,是要量体裁衣,不是盲目跟风。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那我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补?其实身体早就给你信号了。如果你最近舌苔厚黄、大便干、小便黄、晚上睡觉出汗多,那你就别补了,这叫内热偏盛。
如果你觉得最近手脚发凉、脸色发白、容易疲倦,那适当补点温性的炖汤可以,但也别天天喝。
说到底,吃,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你和身体之间最直接的对话。中元节的“吃”,不只是一顿饭、一桌菜,而是一种身体的“调频”。
你吃得对,它就帮你撑过接下来的秋燥、初寒、免疫低谷;你吃错,它就会在你不注意的时候,给你“颜色看看”。
很多人总说,节日嘛,开心就好,吃点没事。可你有没有想过,有些“老毛病”每年都是这个时候犯?是不是每逢换季就感冒?
是不是每年九月开始就睡不好觉、情绪烦躁、胃口下降?这真的只是巧合吗?其实是你的身体早已记住了你“忽略它”的时间表。
而这个时间节点,如果你能懂得调整饮食,稍微注意一点点,往往就能避开一整季的高发病期。
比如对呼吸道敏感的人,这时候多吃点润肺的食物,比如梨、百合、银耳,能让你少咳一整季;容易便秘的人,这时候适当加点山药、南瓜,能让你整个秋天排便顺畅。
当然了,不是说节日就不能愉快地吃。但吃得愉快和吃得正确,并不矛盾。你可以吃得丰盛,但别失了分寸。
你可以拜祭先人,但也得照顾自己。真正的“福气进门”,从来不是靠一张供桌,而是你有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中元节不是“迷信日”,而是“提醒日”。提醒我们,转季了,生活要变节奏了,身体也该跟着调整了。
别再吃冷饮配月饼,别再大鱼大肉“压秋燥”,别再用“节日”当借口放纵自己那点小馋虫。
真正的好运气,是你能听懂身体的暗示,从一口饭开始,给它一点温柔的照顾。吃得对,心不乱,气不浮,身体稳稳当当地走过换季,才是真的“事事顺”。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膳食指南(2022版).中国营养学会.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秋季常见疾病预防指南.2022年发布.
[3]《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健委.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