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冲突情况下,包括LRASM和JASSM在内的导弹库存可能仅一周时间就会耗尽——这是由美国国防部支持,Govini公司负责撰写的研究报告,一针见血的指出:霸权背后存在着致命的“软肋”。
大国冲突情况下,包括LRASM和JASSM在内的导弹库存可能仅一周时间就会耗尽——这是由美国国防部支持,Govini公司负责撰写的研究报告,一针见血的指出:霸权背后存在着致命的“软肋”。
在当代军事战略的冷酷演算中,一句源自二战名将约翰·J·潘兴的古老格言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步兵赢得战斗,后勤赢得战争”——而强大与完善后勤的背后则是庞大的制造业体系。
制造业基础的薄弱,已成为美国霸权的“软肋”
数十年来,美国庞大的后勤体系及其支撑它的国防工业基础一直是其全球军事投送能力的基石,也是令对手望而生畏的优势所在。然而,一份题为《从工厂到战场:国防物流的现代框架》的深度报告却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令人警觉的图景:
这套曾经无往不利的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其深层裂痕可能在未来的大国冲突中带来灾难性后果。该报告尖锐地指出:美国过去的物流的规划建立在“宽松或半宽松作战环境”的假设之上——也就是欺负不对等的对手。
与实力不足的国家相比,美国拥有完善的基地和畅通的通信线路,但这种假设在新时期的大国竞争时代已彻底过时——出现了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巨人。未来,美国若与这样的同级对手发生战争,必然会是在“高度对抗的环境”中展开。
与同级别的大国发生冲突,这意味着:后勤网络将在战区的整个广度与纵深上面临动能和非动能的双重考验。更致命的在于,报告揭示了一个根本性的脱节——战区后勤与国防工业基础之间的严重脱节。
这种脱节因两大现实而变得极其危险:首先,美国本土已不再是免受攻击的“圣所”。中国和俄罗斯都拥有对美国本土进行“动能与非动能打击”的能力,这将直接加剧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固有的脆弱性。
其次,正如乌克兰战争所证明的,国家间的冲突往往是持久战。美国无法指望在对另一个大国的战争中快速取胜;一旦陷入持久冲突,胜负将取决于国防工业基础大规模生产物资的能力,这一点美国已没有了。
当下的现实的情况是:西方国家在战场上的需求无法轻易、快速地转化为工业界的生产订单——支持乌克兰和中东冲突的军事援助已经让美国的国防工业基础不堪重负,迫使美国动用战略库存,而以其当前的生产速率,这些库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补充完毕。
报告引述了中国官员的观点,他们认为通过拖延冲突,充分发挥消耗战的优势,他们可以“中和”美国的技术优势,并打赢一场依赖庞大、完善制造业体系的现代化战争。
报告深刻揭示美国国防工业基础内部的系统性脆弱
过去十年,美国国防部失去了超过40%的小企业供应商,变得严重依赖单一和唯一来源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极易受到中断和短缺的影响——如2023财年,出现了航空、航天企业的破产潮。
其中,半数是为国防部授权的零件供应商。更严峻的是,国防部将供应链可见性外包给了主承包商,而高达84%的主承包商报告称对下一层的供应商“毫无可见性”——也就是不了解详情。
这种“盲点”意味着问题:例如F-35生产线曾因次级供应商使用所谓是“中国产的非合规特种金属”而被迫 halt(停产)——报告称,这些往往在“发生后、而且是很晚后”才被发现。
缺乏可见性也使得“维持”构成美军战斗序列主体的老旧武器系统变得异常困难,大多数老旧战机无法达到战备目标,根源就在于零件短缺和延迟——大量供应商破产了嘛,又对次级供应商严重不了解。
所有这些脆弱性,包括“不稳定的需求信号、行业的整合、单一故障点、漫长的生产周期以及缺乏可见性”——最终汇聚成一个严峻的、量化的作战风险。
报告在阐述近期冲突对弹药库存的巨大消耗后,给出了一个足以震动战略界的结论:兵棋推演表明,包括LRASM(远程反舰导弹)和JASSM(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在内的导弹库存,在大国发生冲突时可能仅在一周内就会耗尽。
库存仅够使用一周,这个时间尺度短得令人窒息
它意味着,一场旨在遏制区域冲突、保卫盟友或维护关键海上通道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美国的核心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可能在战争初期的激烈交锋后便迅速枯竭。
LRASM和JASSM这类先进远程导弹是现代美军“分布式杀伤”和“穿透性制空”概念的核心装备,是应对强大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体系的关键手段。
它们被设计用于在冲突初期摧毁高价值、深纵深的敌方目标,如防空系统、指挥中心、机场和军舰。如果这些导弹在短短七天内耗尽,美军的“闪电”将难以为继,后续作战行动将陷入极度被动,甚至可能被迫在火力劣势下与敌人进行近距离交战,从而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这一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残酷的算术和现实的类比。报告提供了佐证:在红海行动中,仅艾森豪威尔航母打击群就消耗了155枚标准导弹、近60枚空对空导弹和125枚战斧巡航导弹。
其中,大部分战斧是在不到一天内发射的。为支援乌克兰,美国在2022年短短数月内送出的“标枪”导弹数量,就相当于按2022财年生产率计算的七倍产量。
与此同时,导弹的采购交付周期不增反减:“标枪”导弹的从合同到交付的时间从2016-2022年的32个月暴增至2024年的67个月,而该导弹最大年产能却从2020年的6480枚骤降至2024年的2100枚。
这种“需求激增”与“产能萎缩”、“周期拉长”的悖论,正是“一周耗尽”论调最坚实的注脚。换言之,“一周耗尽”的深层根源,远非简单的库存管理问题,而是报告所强调的整个“从工厂到战场”链条的系统性失灵。
库存见底只是症状,病根在于国防工业基础失去了响应速度、韧性和规模,它指向了美国军事战略的一个潜在致命阿喀琉斯之踵:它揭示了美国可能无法赢得一场持久的大国冲突。
这极大地削弱了美国旨在防止战争发生的“威慑”能力。如果对手确信美国的战争耐力如此短暂,他们就可能更有胆量发起挑战或冒险,赌美国无法承受一场长期消耗。
这也迫使美军指挥官在战时可能面临噩梦般的抉择:是优先保护前方作战的部队,还是保留最后一点珍贵库存用于本土防御?是继续援助盟友,还是确保自身的基本战备?
报告的最终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出了预警,更指明了出路,认为:解决方案不在于简单地堆积更多库存(这只会带来虚假的安全感),而在于从根本上建立一个数据驱动的、端到端的“从工厂到战场”的现代框架。
唯有如此,才能将后勤从一种被动的支撑功能,转变为一种主动的、预测性的战略优势,确保“首先以最大的力量到达那里”的古老军事智慧,在21世纪的高科技消耗战中依然有效。
来源:南生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