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3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不少家庭里,孩子刚出生,亲戚朋友就开始热议:“这孩子是不是随妈的血型?”、“夫妻一个A一个B,孩子会是什么血型?”甚至有人说:“B型血的人情绪不稳定,生的孩子会不会受影响?”
那么,夫妻中一方是B型血,孩子到底会有什么特别之处?是该担心,还是多虑了?答案来了!
首先,得先弄清楚一个问题——血型不是随机决定的,而是由父母的基因共同作用。
人类最常见的ABO血型系统,是由A、B、O三种等位基因决定的。每个人从父母各继承一个基因,组合后形成四种血型:A型(AA或AO)、B型(BB或BO)、AB型(AB)、O型(OO)。
如果夫妻一方是B型血,另一方的血型也会影响孩子最终的血型结果。
举个例子:
B型 + O型 → 孩子可能是B型或O型;
B型 + A型 → 孩子可能是A型、B型、AB型或O型;
B型 + AB型 → 孩子可能是A型、B型或AB型;
B型 + B型 → 孩子可能是B型或O型。
换句话说,血型是有规律可循的,B型血并不会“主导”孩子的血型。
坊间有一种说法,称B型血的人“情绪化”“不合群”“容易冲动”。这是真的吗?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目前并无权威研究证实血型与性格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数千人进行性格与血型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有人在主观上觉得血型与性格“对得上”,但在统计学上并无显著相关性。
也就是说,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更多取决于家庭教育、成长环境,而不是血型带来的“命运安排”。
看到这里,可能有家长开始紧张了:“那B型血会不会有什么遗传疾病?会不会影响孩子健康?”
首先明确一点:B型血本身不是病,不会“传病”。
不过,血型在输血安全、孕期免疫、某些疾病风险评估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
1.输血配型问题
B型血只能输B型或O型血,不能接受A型或AB型血。这是基础医学常识,临床上会严格配型。
2.母婴血型不合
如果母亲是O型血,而父亲是B型,孩子有可能是B型或AB型。这种情况下,母婴可能存在ABO溶血的风险。
不过,现在医院在产检阶段就会进行血型筛查与抗体检测,一旦发现风险,会提前干预,绝大多数情况都可以控制。
3.血型与某些疾病相关性
研究显示,非O型血(包括B型)人群在部分疾病中患病率略高。例如:
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非O型血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略高;
在新冠疫情期间,也有数据显示O型血感染率略低,但结论尚未完全定论。
不过,这些都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不能说因为是B型血,就一定会得病。
答案是:没有。血型不会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免疫发育或成长速度。只要科学喂养、定期体检,不管是什么血型,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长。
如果家里长辈坚持“B型血不能吃鸡蛋”“A型血适合吃素”,那你可以放心地告诉他们:国家卫健委或中国营养学会从未发布过“血型饮食”的权威推荐。
其实,在新生儿出生后的采血脚印检查中,医院就会留存血型信息。如果没有特殊医疗需求,日常生活中并不强制要求知道孩子的血型。
但建议家长可以在孩子体检时主动了解一下血型,以备不时之需。
例如:遇到急诊输血;需要骨髓配型;孕期进行母婴血型筛查等。
与其担心“B型血带来的影响”,不如关注孩子的营养均衡、作息规律和心理发展。健康,是靠科学守护的,而不是血型决定的。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新生儿疾病筛查手册》
[2] 中华医学会:《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诊疗指南》
[3] 《NEJM》:Blood group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2012
[4]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报告》
来源:学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