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派驻紫云县帮扶干部卢普斌:践行“规划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4 17:16 1

摘要:卢普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有着十年的自然资源管理经验。2024年初,他主动报名参加东西部协作,跨“粤”千里,奔赴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挂职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卢普斌,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有着十年的自然资源管理经验。2024年初,他主动报名参加东西部协作,跨“粤”千里,奔赴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挂职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从繁华的珠江口南沙到相距1200公里黔中麻山深处的紫云,面对海拔落差和环境变化,卢普斌开始并不是很适应。但他心里就认准了一个朴实的想法:“紫云需要啥,只要咱南沙能帮上,就尽力去做”,并迅速进入角色。

规划引路破瓶颈:巧借“千万经验”解民忧

2024年初,格凸河镇人大主席廖德勇就向卢普斌吐露了烦恼:一个精心策划的1200万元生态养鸡项目,因原选址土地性质不符规划而搁浅。“项目落不了地,急啊!根源就是缺规划,用地矛盾太突出。”廖德勇说。他多次向上级反映,希望推进乡镇规划编制,但紫云全县13个乡镇(街道)、162个行政村,规划编制面临技术弱、经费紧的难题,进展缓慢。

“没有科学的规划,发展就像盲人摸象!” 卢普斌深感规划缺失是紫云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破解紫云发展难题,必须从规划这个源头抓起,画好振兴的“蓝图”。

与县自然资源局同事交流后,他找到了症结:县里财政紧张,更缺乏专业规划人才,乡镇和村庄规划多年都未能编制,总结就是“缺钱缺人”。“这正是我们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找到症结后他迅速行动,向“娘家”南沙区分局求援。分局领导高度重视,很快协调组建了一支由南沙区分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南沙新区规划院组成的26人技术团队。

在粤黔工作队的支持下事情迅速推进。 在2024年南沙·紫云东西部协作党政联席会议上,两地领导就村庄规划技术人才帮扶达成共识,由南沙团队免费为紫云的宗地镇、格凸河镇、坝羊镇、白石岩乡4个乡镇和44个行政村编制规划,覆盖全县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面积,普惠性极高。

“这次四个乡镇的规划编制,按市场服务折算价值超过400万元,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送来的先进规划理念,比资金更重要。”廖德勇感慨。

卢普斌和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将“千万工程”系统规划、统筹发展的经验本土化。

这张“蓝图”成效显著:预计盘活用地6470亩,规划打造3个千亩田园示范区、1个万亩茶山(可带动增收上亿);谋划2个绿色产业园(落实产业用地1243亩);有效保障了黄百铁路紫云段及商贸综合体等重大项目用地等。探索出的“经验引入+机制构建+本土实践”帮扶新路。其工作成果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央媒8次报道,

主笔的《规划协作“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变化”》案例,入选2024年粤黔东西部协作典型经验。看到规划蓝图逐步落地,乡亲们眼中有了希望的光,卢普斌倍感欣慰。

通过“谋、送、绘、强、落”五步联动为紫云4个乡镇44个村科学编制规划

产业扎根惠民生:为留守乡亲铺就增收路

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决定了紫云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产业大县但不是强县,全县56%的GDP是农业产业创造的。卢普斌意识到,发展优质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更是乡亲们致富的关键。同时他也发现县里主要劳动力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如何让他们在家门口找条靠谱的增收路子,是他常思考的问题。

2024年4月,一场危机突至。贵州最大的东西部协作陆基养殖项目负责人陈立紧急求助:鱼苗感染虹彩病毒和水源短缺,项目濒临停产!“这是带动增收的支柱,必须保住!”
卢普斌立即联系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紧急协调华南农业大学专家驰援。专家开出“药方”:更换抗病鱼种,升级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循环利用。卢普斌全程协调落实,帮助渔场渡过难关,稳住了产业和乡亲们的收入。

怎么能让更多留守的乡亲,特别是缺资金、技术、销路的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这个课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结合紫云农业县的实际,他积极寻找适合的特色农业项目。每次回广州,他都走访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和企业“取经”。努力在2025年3月开花结果,他成功对接广州清涟农业公司在紫云试种100亩贝贝南瓜。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并承诺保底回收。
紫云的气候适宜7月初播种,预计10月收获。按市场价算,扣除成本,参与种植的乡亲每亩有望净赚3000元左右。周期短、风险低、收益稳,这条增收新路点燃了留守群体的热情。

同时为了推动陆基渔业养殖项目可持续发展, 卢普斌积极争取2025年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万元,支持新建工厂化循环水养鱼场,并推动建立科技特派员长效支持机制,助力项目实现年产300万斤商品鱼、年产值5000万元目标。

爱心汇聚暖山乡:甘做传递温情的“热心人”

“紫云所需,南沙所能”,卢普斌总想着,除了做好考核业务外,还能为偏远山村的老人和孩子,再多尽一份心。他主动当起了“联络员”,用心牵线搭桥。

他多方奔走,用心沟通,累计为紫云争取到价值超200万元的帮扶物资:对接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对口支援办),捐赠学校、医院、村组织急需物资价值逾百万元;协调南沙区明珠湾管理局捐赠30万元建材,用于修建白石岩乡猛德村产业路,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争取原单位南沙区分局支持,捐资20万元建设宗地镇平寨村综合运动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联系民革南沙委员会,为紫云民族中学捐赠18万元购置校车、3万元更新办公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为宗地镇民族小学捐赠1000套课桌椅得到师生的认可

2025年4月,宗地镇镇长郭晓海反映:全县最大的乡镇小学——宗地镇民族小学因经费紧张缺1000套新课桌椅,孩子们趴在破旧的桌椅前学习,卢普斌深感揪心。他立即联系南沙对口帮扶单位万顷沙镇政府和东涌镇二小,并陪同实地察看。孩子们在旧书桌上认真学习的画面,深深打动了所有人。
很快,万顷沙镇和东涌二小的261位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当崭新的课桌椅送达学校,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亲手写下261封感谢信。“一桌连心跨千里,两地携手育未来”的故事,成为南沙区“广东630捐赠日”典型事迹。

成功获得国家民政部资金支持公益活动并协调各单位支持

通过县移民局了解到易地搬迁安置区留守儿童亟需心理关爱,卢普斌又积极联络。
2025年7月,在他积极联络和协助申报下,广州市番禺区心昕社工中心的《“童心绿洲,东西共筑”困境儿童心理关爱行动》项目成功获得国家民政部中央财政40万元支持,落地紫云易地搬迁安置区。项目获批后,他又积极协调市县民政局、妇联、团委、街道等落实场地、筛选对象、制定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为安置区约18000户家庭的儿童,送去持续的心理关爱,守护他们心中的“绿洲”。

产业扎根惠民生:为留守乡亲铺就增收路

在紫云倾情投入的背后,是家人无条件的理解与支持。他与爱人的缘分也始于东西部协作。2024年10月,作为小学教师的爱人来到安顺参与教育帮扶,共同的目标让两人走到一起。深知丈夫回广州的时间少,爱人常常利用假期,不辞辛劳地乘火车千里探亲。

与爱人一起在紫云参加少数民族节日

2025年6月,得知爱人怀孕,正值暑假,卢普斌便将爱人接到紫云。他一边继续倾力投入帮扶工作,一边细心照料怀孕的妻子。爱人始终默默支持,毫无怨言,将他在紫云的事业视为重中之重。这份深厚的理解与陪伴,是他扎根苗乡、倾情奉献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的孩子,也将在明年2月诞生在这片他们共同奋斗过的土地上。

在紫云的岁月里,卢普斌从初来乍到逐渐融入,用专业的规划知识为苗乡发展筑基,用热忱的奔走为乡亲解忧。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看到紫云点滴向好的变化,看到乡亲们脸上舒展的笑容,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紫云自治县委、县政府授予他“首批县管专家”和“县级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卢普斌表示,将继续秉持“紫云所需,南沙所能”的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专业与热忱深深融入苗乡振兴的壮阔画卷中。

来源:山野千里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