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凤凰网房产上海讯自8月25日上海楼市新政官宣,至今已满10天。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政策调整,正在二手房的初步回暖与新房的深度分化中,显现出政策过渡期的复杂生态。
凤凰网房产上海讯 自8月25日上海楼市新政官宣,至今已满10天。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政策调整,正在二手房的初步回暖与新房的深度分化中,显现出政策过渡期的复杂生态。
为还原市场现状,凤凰网房产记者近期走访了上海多个区域的售楼处、中介门店及购房者群体,试图梳理新政落地后的真实图景。
新政初显效:二手房成交微涨,信心回暖
据上海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8月上海二手房成交19,912套(含商业、车位),环比微涨2.97%,同比去年同期则增长11.34%,尤其是8月30日单日1103套的成交量,创近两个月新高,成为新政后市场活跃度提升的直观印证。
这份“暖意”在市场端已有所体现。普陀某中介门店负责人秦先生向本站表示,“新政出来后,咨询量确实上涨了不少,几乎每天都有客户主动问‘现在外环外买房是不是不限购了’,着急挂牌置换的房东也明显增多”。除了咨询量,带看转化也更积极:“以前一周带看10组左右,现在能到15组,也有看完两次就开始谈价格了,比之前观望的态度积极不少。”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认为,新政的积极意义显著:“售楼处和中介门店看房人数增加,说明市场信心得到提振。尽管楼市稳定还受宏观经济、收入预期等因素影响,新政效果完全显现需时间,但整体止跌回稳的预期较为乐观。”他进一步预测:“随着市场走出淡季,叠加政策助力,今年‘金九银十’成色可期。”
新房市场:开发商抢跑造势 购房者理性情绪占主导
与二手房立竿见影的新政传导效应不同,上海新房市场似乎尚未明显感受到新政的“威力”。根据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8月上海新房成交3033套,环比下跌9.50%。
如此关键节点,开发商的响应速度与营销策略显得尤为关键。凤凰网房产统计显示,新政发布当天,多个上海楼盘迅速响应,宣布“24小时不打烊”,更有项目释放“限时优惠回收”信息以加速“逼单”。
不少此前推盘谨慎的项目也纷纷借势入局、积极“抢跑”。8月26日至9月5日,上海共有12个楼盘启动认购,8个项目官宣过会(8月30日),抢滩“金九”的意图明显。
从一线反馈来看,新政确实激发了部分客户的咨询热情。浦东新盘翡雲悦府置业顾问吴先生告诉凤凰网房产:“不少客户因为外环外房产不计入套数而新增了‘房票’,外地单身人士也获得外环内买新房的资格,还有已下定客户最近在咨询能不能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
(9月5日上午翡雲悦府售楼处实景)
然而,政策并未全面激活外环外新房市场。凤凰网房产实地调查发现,多个外环外项目售楼处到访量与成交量未出现显著提升。
9月2日下午,凤凰网房产上海站来到上海闵行区某外环外新盘售楼处。因不在认购、签约等关键节点,项目售楼处略显冷清,仅1-2组客户在置业顾问的陪同下了解楼盘,大厅内其余区域基本空置。
(上海闵行某楼盘沙盘区域/凤凰网房产9月2日摄)
“放开限购但是三套依然不能贷款,新政力度还是有些‘保守’了。”该项目置业顾问李女士向本站透露,新政虽放宽了购房资格,但“三套禁贷”限制的保留,让不少有改善需求的多套房买家“有心无力”:“我有几个客户都是因为第三套房没办法贷款,只能全款,资金压力太大,最后只能放弃。毕竟能拿出1000万全款买我们这里的买家有限。”
“我们也在向上面反应,希望尽快放开第三套房的贷款限制”。该置业顾问表示。
而在买方市场,不同群体的反应也出现分化。一部分被压抑的刚需及改善客户迅速行动,抓紧“上车”;而更多购房者则保持理性,继续观望政策后续走势及市场价格变动。
准备在外环外再次置业的周先生表示:“政策放开后,至少我有看房资格了。我在周边有两套房子没打算卖,现在想改善居住条件再买一套,所以打算认购这个楼盘的下一批次房源”。而对于一直在看房的刘女士来说,新政后公积金能付首付了,利率也降了,“更加确定了要买新房。”
市场持续分化 滞销楼盘陷多重困境
新政之下,上海新房市场仍延续“冷热不均”格局,且分化并不以环线为界。据凤凰网房产统计,新政后上海16个开盘项目中,既出现了保利海上印、招商林屿畔等外环外“日光盘”,也有如东苑古北悦公馆等外环内项目网签挂零。
而本站通过走访发现,上海新政未能激活外环外新房市场,并非单纯“政策力度不足”,更在于部分楼盘自身存在难以忽视的短板。
以嘉定区的日月光伯爵天地汇景华庭为例。该项目早在2012年前已启动开发,目前已是准现房状态,但也因此导致产品设计缺乏前瞻性:大面积真石漆立面、紧凑的楼间距影响品质感。其四批次房源自2024年1月开盘至今,网签率仅56%。
(汇景华庭小区实景)
该项目的户型设计同样存在明显缺陷:89㎡户型仅做两间卧室,窄面宽、长进深,所谓“南向三阳台”的噱头却不是卧室带阳台,而是放在厨房和客厅的边角位置,与当前上海的主流“三阳台”产品相去甚远。
(汇景华庭89㎡户型图和阳台实景)
青浦徐泾的灿辉・晶萃173,原名“俊灿星城”,2022年因开发商俊发暴雷,项目一度陷入停工和交付难境地,如今虽然合作方上海灿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接手,但依旧因降标、施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等引发信任危机。
在项目二期虹桥灿耀星城的交付阶段,有业主反应其装标降低,宣传客餐厅、卧室配置的松下(或同级品牌)PM2.5净化系统,实际是兰舍单向流设备;宣传为马可波罗(或同级品牌),变为能强磁砖。
项目在屋内设计预埋电管大面积废弃,地面全部补明管,直接紧贴在水暖管上铺设,不符合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存在安全隐患,飞管甚至影响室内层高。
去库存压力下,滞销楼盘“各显神通”
面对滞销压力,上海外环外部分新盘推出多种降价促销策略。凤凰网房产在暗访中了解到,多个项目除在“一房一价表”基础上提供95折明面优惠外,还叠加开发商返现(最高30–40万)及中介佣金返点,实际成交价最低可达7–8折,涉及楼盘包括松江国贸鹭原、嘉定大华梧桐樾、奉贤大名城映雨江南、浦东星耀翠湾等。
甚至有项目被指通过“水筹”制造热销假象。如虹口金茂璞元项目8月25日开盘官宣“日光”,但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截至9月4日仍有24套房源待售。类似被质疑“造假”的还有金茂堂前、万科中兴傲舍、大华公园城市等楼盘。
“这些手段只能骗骗不懂行的客户,业内人都知道是‘假象’。”业内人士直言,虚假热度不仅无法拉动真实成交,还会进一步消耗市场信任,“客户发现后更不敢买了,反而适得其反。”
破局之路:从“政策依赖”到“产品力竞争”,好房子才是王道
“现在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有些降价也没人买。”一位负责新房分销的中介向本站透露,部分楼盘为了吸引客户,甚至会额外赠送车位、装修礼包等,但即便如此,成交情况依然不理想。
分析人士指出,上海外环外新房滞销,与区域配套薄弱、产品设计滞后、供需失衡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分外环外板块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轨交线路覆盖不足,通勤时间长,难以满足购房者的居住需求;同时,一些楼盘产品设计缺乏前瞻性,户型不合理、小区规划落后,无法匹配改善型买家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据市场消息,近期上海已有部分外环外楼盘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加速去库存。据知情人士爆料,有一些远郊楼盘与政府达成合作,将部分房源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由政府统一采购后对外出租。尽管利润有所折损,但能快速回笼资金、降低负债压力,对企业而言仍是“无奈但必要的选择”。
展望未来,上海外环外新房市场的破局关键,或将在于真正回归“产品力竞争”。随着购房者愈发理性,仅靠政策刺激或价格战已难以持续激活市场。唯有聚焦“好房子”——优化户型设计、提升社区品质、改善居住体验,弥补与市中心项目的差距,凸显外环楼盘的性价比优势,才能在这场楼市调整中占据先机。
来源:风财讯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