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他们是西北工业大学2025年度研究生最满意教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5 17:18 1

摘要:坚持“总师育人文化”引领,先后主讲5门研究生课程,主持全国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和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等研究生教改项目3项,指导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等多项

他们——

深耕讲台,潜心育人,

以信仰为炬火,以学术为舟楫,

是“师者匠心”的守望者;

他们——

润物无声,创新求变,

循循善诱,点亮教育星河,

是“新时代大先生”的标杆;

他们眸中有光,心怀炽热,

深耕于三尺讲台,

穿行于书山与学海深处

用漫长而炽热的岁月

把“育人”写成最动人的篇章。

他们是2025年度研究生最满意教师,

让我们一起共睹他们的卓越风采吧!

张 超

航空学院教授

坚持“总师育人文化”引领,先后主讲5门研究生课程,主持全国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和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持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等研究生教改项目3项,指导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等多项竞赛奖励,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校优秀毕业生称号。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王靖宇

航天学院教授

聚焦“总师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讲研究生课程4门,其中《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及应用》课程入选校级基础前沿交叉课程,获评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选课学生覆盖全校22个学院和研究院、30余个学科专业,年均选课人数超200人。主编《空天飞行器智能感知与控制》教材,入选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规划教材。指导研究生20余人,多人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优秀毕业生。

黄桥高

航海学院教授

国家级领军人才。始终将“总师型人才”育人理念和总师特质内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重大装备研制-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理论研究”为牵引,在有组织科研中凝练从“1”到“0”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协同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指导的博士生连续两年获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高质量成果(A档),连续三年获批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带领研究生获评西北工业大学模范研究生导学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王锦程

材料学院教授

始终秉持“正己、爱生、重导、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讲《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凝固过程及微观组织数值模拟》等研究生课程3门,出版教材4部、英文专著1部,获国家及陕西省教学成果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3项;在Nat. Commun.、Acta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培养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50余人,其中3人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研究团队获学校优秀导学团队。

曹增强

机电学院教授

陕西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践行“先做人、再做事、科研育人”的教学理念,重视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建“顶天立地、梯度培养、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研究生100多人,十多名研究生在校科研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2人获国防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专著,多人获国家奖学金及优秀毕业生称号。指导的研究生获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以第一获奖人获省部级奖4项,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3项。

王四季

动力与能源学院副教授

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培养具有“爱国爱校、动力强心”家国情怀的领军人才理念。创建“强前沿、重需求、科研反哺”的发动机整机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讲《航空发动机结构动力学及减振技术》《航空发动机转子振动自适应控制》等研究生课程。承担国家重大课题4项。授权专利16项,编写教材和专著3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荣誉。

尚学群

计算机学院教授

x打造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牵引、以科研实战为熔炉、以德才兼备为目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研究生家国情怀的厚植、创新思维的激发、研究能力的跃升。主讲研究生基础课程《Data Mining Techniques》,获陕西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获批校级研究生主题案例1项。指导的研究生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博士生项目资助,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2人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王振海

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

研究生公共课《数值分析》和《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课程负责人。主要面向理工科研究生、本科生介绍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常用数值方法以及数值求解偏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在讲授课程时注重与数学建模思想相结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得最基本的实际计算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计算这一与理论和实验并立的科学研究手段,步入科学计算的大门。主编教材教辅6部(含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获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肖发俊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陕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秉承“光电报国,创新驱动,厚德砺学”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主讲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4门,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采用“科研-教学”双轮驱动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17人,指导博士生在顶尖期刊发表封面论文,多人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墙报、学科学术联赛赛区一等奖和最佳PPT奖。获评“全国百强导师”、比亚迪奖教金、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郑亚萍

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

主讲《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纳米材料技术及其应用》2门研究生课程,近三年选课总人数超650人,编著教材2部,入选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获批研究生高水平课程建设、基础前沿交叉课程建设等教改项目。秉持“总师育人文化”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基础理论为依托,科研再现教学法展现基础研究成果,课堂翻转探究最新科技前沿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好评。培养研究生60余人,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称号。

董雪艳

管理学院副教授

以“心中有学生,过程有艺术”为育人理念,在教学全过程注重教学相长、教研相促、知行合一,凝练了“总师型”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研究生40余名,曾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教师教学创新竞赛特等奖、“十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在科研中恪守“以学术为魂”,带领学生矢志科研、尽心攻关。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厅级奖项各1项。

徐 韬

软件学院副教授

徐韬,软件学院副教授,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师、“十育人”先进个人。主讲《云计算》课程,践行“产学教融合,知行合一”理念,获教育部-华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优秀成果奖。累计指导研究生20余名,9人获校“优秀毕业生”,3人获校优秀学位论文;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金、华为ICT大赛全国特等奖等佳绩。带领团队成为首个向华为昇腾CANN-Ops贡献算子的外部高校团队,填补国产AI算力底座高校共建空白,获“昇腾CANN优秀贡献团队”称号,成果获中国日报、新华网、陕西卫视等官方媒体报道。

杨 陇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教学发挥文科育人功能,培育“深研语言、通晓文化、推动互鉴”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助力学校“总师型”人才培养。近3年选课人数超过700人,教学成效显著,受师生一致好评。指导多名研究生获英语演讲大赛奖项,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主持完成多项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获教学比赛奖项,获评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宫淑燕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陕西省青年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以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总师型人才为目标。在二十载育人实践中,始终秉持“铸魂育人、启智润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维协同的教学模式。作为《工程伦理学》等3门研究生课程负责人,年均授课200余学时,创新开展“总师进课堂”等实践教学。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入选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出版《工程师责任与实践》等特色教材教辅3部,发表教研论文多篇。

柔性电子研究院教授

认真践行“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要求,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主讲《发光材料:原理与应用》等研究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前沿和应用知识相结合,深受学生好评。近3年,指导学生在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多人获得校优秀硕士生论文和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参编教材1部,主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负责省级一流课程1门、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出品 | 党委宣传部

来源 | 研究生院

整理 | 韶晓娜 殷汉青

编辑 | 袁权静梓

责编 | 赵 珍

审核 | 李 圣 马西平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