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人刚刚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国家实施的抢劫,而抢劫的对象是全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相当于征收了一种全国性销售税,只是换了个名头而已。征收关税能短时间大幅增加财政收入,而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很可能会对此上瘾。特朗普搞的这一套,很可能是因为看欧洲国家眼馋,因为长
特朗普关税战的负面效果正在显现。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美国人刚刚经历了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由国家实施的抢劫,而抢劫的对象是全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相当于征收了一种全国性销售税,只是换了个名头而已。征收关税能短时间大幅增加财政收入,而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很可能会对此上瘾。特朗普搞的这一套,很可能是因为看欧洲国家眼馋,因为长期以来,支撑欧洲各国政府高额开支的主要支柱就是增值税。虽然特朗普信誓旦旦地说,为关税买单的是外国人,但是最终为关税买单的只会是美国人。
根据各类预测,这项全新“全国性销售税”从美国消费者口袋里抢走的钱,将相当于《大而美法案》延长至2017年的特朗普减税政策所能减免的税额的一半。
现在是时候戳穿关税问题的一些迷雾和不实信息,并详细说明特朗普关税对整个美国经济的真实影响了。
关税:换皮的全国性销售税
除美国以外,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对其境内销售的全部或大部分商品征收全国性销售税,这种销费税要么采取统一税率,要么根据商品类型按不同比例征收。这类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少数国家(如巴基斯坦、缅甸等)会征收一税简单的全国统一销售税,它有些类似美国的州级销售税。二是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增值税,它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分阶段征收,德法等老牌经济体和所有欧盟国家都是以消费税为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能带来巨额财政收入,有助于加强欧洲各国政府的支出,但也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巨大拖累。
美国的情况则极为特殊,美国从未征收过增值税,在二战后也从未征收过任何类似全国性销售税的税种。美国的联邦开支占GDP的比重至少比欧洲主要国家低10个百分点以上,不征收增值税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向征收全国性消费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而美国的做法也相当简单粗暴,那就是以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罕见的力度,大肆加征关税。
尽管在19世纪80年代至二战刚结束的这段时期,关税也曾一度是美国联邦财政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此后它在联邦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一直相对较低。到2024年,即便拜登政府保留了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加征的大部分关税,美国的平均关税率也仅为2.5%,关税收入仅为每年770亿美元,约占联邦税收总额的1.6%。
而特朗普的二次上台,却让关税收入不再是联邦财政收入中无足轻重的“小角色”。需要明确的是,关税与增值税的运作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关税由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在入境口岸征收,且完全由美国进口商支付。根据特朗普的计划,即便是同一种进口商品,关税率也会因原产国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美国对加拿大生产的铝和钢材征收50%的关税,对英国则仅征收25%的关税。通常情况下,进口商会将关税成本转嫁到汽车销售商、连锁超市和大型卖场的商品定价中,最终让美国的普通消费者在消费这些成本时支付更高的费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朗普关税与德国慕尼黑某家超市的商品价格中所包含的德国增值税,或者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家沃尔玛超市的商品价签上所标注的明尼苏达州销售税,并无本质区别。
另外,关税与增值税都是“间接税”,都会被嵌入到零售价格中,而不是在消费时单独向你收的。但是销售税则是在销售环节单独叠加,而且金额会清晰地显示在收据上,因此销售税的税率在上调时往往会引发民众不满。而关税的一大隐患在于,它可能会成为一种类似增值税的“暗箱增税”手段。
总体上看,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数据,特朗普政府已将美国的平均实际关税税率提升至18.6%。这一惊人数字已接近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所规定的19.8%的水平。《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在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被认为是大萧条时期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究竟会给美国老百姓带来多沉重的成本?根据无党派机构税收基金会(Tax Foundation)的预测,到2025年底,美国的年均关税收入将达210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庞大了,相当于2024年美国个人所得税总额的9%以上,相当于美国企业所得税总额的40%。而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数据显示,到2034年,特朗普关税总共将从美国老百姓的口袋里掏走2.7万亿美元。
特朗普关税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增税政策之一。在这种专业问题上,普通老百姓看不懂也是情有可原的。特朗普将《大而美法案》的减税政策延长至2017年,并将其称为“促增长”的核心政策。根据无党派机构国会预算办公室的计算,此举将使美国明年的税收比原本应有的水平减少约4000亿美元。但到 2026年,特朗普关税还会带管额外的2000亿美元税收收入,从而抵销掉其中的一半减免额度。也就是说,特朗普一边看似给美国普通老百姓省了钱,但另一边却又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拿走了一部分。
关税不会导致通胀
当然,批评人士有很多合理理由反对关税,但说关税会加剧通胀的说法却是错误的。
通胀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物价水平全面持续上涨。通胀并非是由税收问题引发的——不管是销售税还是关税这种“事实上的销售税”。正如传奇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所言,“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本质上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而在所有出现严重通胀(即年通胀率超过4%,且持续至少两年以上)的国家中,在爆发通胀前,无一例外都出现过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的情况。
以美国的上一轮通胀为例。疫情以来,以M2衡量的美国货币供应量出现了自 1913年美联储成立以来在和平时期最快的增长。2021年2月,美国M2的年增长率创下26.7%的纪录。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M2的年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1.0%。正如白天过后必将迎来黑夜,随着M2的飙升,美国的通胀率也随之飙升。2022年6月,美国年通胀率达到9.1%的峰值。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期间,美国年通胀率达到7.0%。这场通胀并非短期现象,也并非由供应链问题或其他各种非货币因素导致的,它发生的原因纯粹而简单——货币供应量的激增。
尽管关税会推高进口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但它并不会改变整体物价指数。特朗普关税只会让美国老百姓在消费汽车、钢铁和铝制品、欧洲葡萄酒以及所有其他需要缴纳高额进口关税的商品上花更多的钱。而除非货币供应量增加,否则美国老百姓花在非进口商品和服务(比如从国内机票、餐饮等)上的钱就会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此消彼长”。而只有当美联储再次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时,通胀的阴影才会再次浮现。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一个典型案例就印证了这一点。日本几乎所有的石油都依赖进口。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近三倍。为了缓解油价飙升带来的冲击,日本央行在1972年初至1973年底期间,将货币供应量增加了近50%。毫不意外,1974年日本的通胀率飙升至23%以上。
而当20世纪70 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于1978年冲击日本时,日本央行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吸取了教训,选择不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缓解冲击”。事实上,日本银行还略微收紧了货币政策。1979年至1980年期间,日本M2年均增长率从1976年至1977年的13.3%降至10.6%。这一次,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的高通胀不同,一直到1980年年底,日本的通胀率始终稳定在4.9%。
关税既无法消除也无法大幅缩减贸易逆差
特朗普经常拿美国的贸易逆差来说事。他声称,美国巨额的进出口逆差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只有通过加征关税才能大幅缩减。对此,他提出了一套二重解决方案: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减少外国对美出口;另一方面向外国施压,迫使它们开放市场,从而让美国向这些国家出口更多美国制造的商品。特朗普还频繁指责美国的贸易伙伴“作弊”,还说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掠夺”美国的财富。他还说,美国的贸易伙伴正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剥削”美国,而征收高额关税,是消除美国贸易逆差的唯一途径。
但是,特朗普的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这是一个数学问题。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根源在于美国人的支出超过了美国国内的产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公式——国民收入恒等式揭示了真相。在国民收入恒等式中,支出可以分为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三大类,商品和服务的总产出价值等于GDP,而总之出之和减去GDP,就等于进出口之间的差额。
这个恒等式可以被数据完美佐证。2024 年,美国的总支出(31.2万亿美元)与总产出(30.33万亿美元)之间的差额为8725亿美元,这与美国当年的整体贸易逆差完全相等。简而言之,贸易逆差源于美国人选择了“消费远超产出”的生活方式,而非外国在剥削你们。自1974年以来,美国每年都存在贸易逆差,而这完全是美国人自作自受的结果。
但事实证明,美国要想找钱填这笔窟窿并不难,外国人非常愿意向美国输送资本,将资金投入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比如购买美国股票、美国企业债券和房地产等。这一切都得益于美国拥有“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所带来的“超级特权”。
关税将严重拖累经济增长
特朗普有一个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如果美国国会保留他2017年推出的减税政策,那么美国经济增长率或将显著提高。但奇怪的是,他并未意识到,关税本质上就是对美国人征收的销售税,而且是一笔高额的销售税。而且关税至少会让《大而美法案》的减税效果抵消一半。与所有税收一样,关税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拖累。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测,从长期来看,这些额外关税将使美国GDP年均增长率降低0.4个百分点。而自2000年以来,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2.2%,所以关税的负面影响不可谓不重大。
所以,美国人即将背负的,是一笔很多人都没意识到的“隐形增税”负担。美国本是一个全世界商品最丰富的“大超市”,拥有全球种类最全、价格最优的商品。但特朗普关税的出台,很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导致全球各地最物美价廉的商品被逐出美国市场,最终导致美国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更少,而价格更高。
本文作者史蒂夫·汉克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经济学教授,曾任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他与马特·塞克克合著的新书《让钱发挥作用:如何改写金融体系规则》(Making Money Work: How to Rewrite the Rules of Our Financial System)已于今年5月由威利出版社(Wiley)出版。汉克被誉为 “货币医生”,40多年来一直在为各国总统和总理提供政策建议。(财富中文网)
译者:朴成奎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来源:财富中文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