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上甘岭战役爆发。此战并非双方预先规划的大规模战役,而是围绕朝鲜半岛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展开的阵地争夺战,其战略意义在于争夺战场主动权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上甘岭战役爆发。此战并非双方预先规划的大规模战役,而是围绕朝鲜半岛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展开的阵地争夺战,其战略意义在于争夺战场主动权,为后续谈判创造条件。
一、双方主要指挥员
“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战役主要由美国陆军第8集团军指挥,指挥官为詹姆斯·范佛里特(James Van Fleet)。他是美军中以“火力制胜”理论著称的将领,试图通过压倒性的炮火优势摧毁志愿军阵地。
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初负责防御的是志愿军第15军,军长为秦基伟;后期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前线指挥)加入作战,整体由志愿军第3兵团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为陈赓(后期由王近山代理)。
二、美军未能攻克上甘岭的核心原因
1. 志愿军“坑道战”构筑的坚固防御体系:这是战役胜负的关键。志愿军在战前已在阵地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的防御体系。即便表面阵地被炮火摧毁或暂时失守,志愿军仍能依托坑道坚守,不断组织反击,消耗敌军有生力量,实现“表面阵地易手,核心阵地不失”。
2. 志愿军顽强的战斗意志与高效的后勤补给:面对美军日均数万发炮弹的轰炸,志愿军官兵展现出极强的战斗意志,如黄继光堵枪眼、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仍坚持指挥等英雄事迹,成为坚守阵地的精神支柱。同时,志愿军在极端困难下建立起“打不烂、炸不断”的后勤线,通过夜间运输、人力搬运等方式,将粮食、弹药送往前线,保障了持续作战能力。
3. 美军战略误判与战术僵化:范佛里特最初判断上甘岭地区志愿军兵力仅数千人,试图用“范佛里特弹药量”(即不计成本的炮火覆盖)在几天内解决战斗。但志愿军不断增兵(最终投入兵力超4万人),美军却因前期误判未能及时调整战略,陷入反复争夺表面阵地的消耗战。其依赖火力的战术面对坑道防御失效,步兵冲锋又遭遇志愿军近距离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却无法实现战略目标。
4. 战场制空权与制炮权的局部争夺:虽然美军掌握整体制空权,但志愿军通过高射炮部队和地面火力配合,在战役后期有效打击了美军低空飞机,降低了其空中优势。同时,志愿军炮兵部队逐步增强,通过炮火反击压制美军火力点,为步兵坚守和反击提供了关键支持,动摇了美军的火力优势。
综上,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志愿军依托坚固防御体系、凭借顽强意志与灵活战术,对美军“火力制胜”理论的一次彻底粉碎。此战之后,“联合国军”彻底丧失了在朝鲜战场的战略进攻能力,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来源:博文忆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