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推进“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4 21:27 1

摘要:2025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明确要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结合,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筑牢思想根基

侯 幸

2025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印发,明确要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结合,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筑牢思想根基;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统一,增强政治认同凝聚精神内核;坚持创新性与针对性并进,提升课程实效服务国家战略,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学史增信、学史铸魂、学史提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好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结合

树立大历史观筑牢思想根基

“四史”教育以历史为依托,通过系统的历史叙事,准确还原史实、揭示历史规律,梳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在逻辑,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同时,“四史”教育不能止步于史实和史料本身,要将其与时代发展、现实问题相结合,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大历史观高度看待国家发展大势,有效破解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是典型的具有特定政治诉求的历史唯心主义,从主观臆想而非客观史实出发认识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捏造史实、隔断联系、否定规律等手段篡改和丑化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需要从“四史”学习中厘清思路、纠正错误,澄清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或片面认知,同时从广阔的历史视域回答好怎样看待历史。做到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更好地分析具体问题,抵制各种试图以“片段式真实历史材料”推翻主流历史结论的错误思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隆重举行包括检阅部队在内的多项纪念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中国以庄重的方式向世界宣告:历史不容篡改。历史的硝烟从未真正消散,伟大抗战精神昭示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统一

增强政治认同凝聚精神内核

“四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育,是以史实史料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二者目标一致且内容相通,二者的高度契合性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本前提。

“四史”教育的整体性体现在内容上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四史”时间交叉纵横、主题密切呼应、内容相互渗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理性认知,涵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历史时期,从不同维度聚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主题,从各个时期的伟大历史成就中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引领力,帮助学生们认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

“四史”教育的系统性指“四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连贯性,也要考虑不同层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四史”的丰富内涵与思政课深度结合,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具体而言,一般高校开设“四史”专题选修课程,作为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明确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使之与思政课教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政治性是“四史”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共同特征。只有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维度把握“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依据,才能更好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观,让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坚持创新性与针对性并进

提升课程实效服务国家战略

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从历史认知到价值认同,再到实践行动的完整育人链条,同时创新教学方式与载体,借助技术创新活力与本地红色资源优势,有助于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效性,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当历史照进现实,思政课便有了最深刻的答案。内容上,从理论课程到社会大讲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四史”教育为底色,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范式转变。“四史”作为坚定理想信念教育鲜活且生动的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将“四史”的丰富内涵与思政课的政治理论深度结合,形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有效发挥“四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方式上,充分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教学环境,以四川为例,融入三星堆的古老文明到交子金融的现代创新,从三线建设的工业传奇到乡村振兴的当代实践,使“四史”教育更加形象和直观;使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分析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特征,结合“四史”知识图谱,将历史事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节点深度关联,教学中引入历史人物故事与史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加多维地感悟历史,从而激发其爱国情怀、民族责任感。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问题研究”(20JDSZK010)阶段性成果〕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