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梗”报告吓坏您?医生:此“梗”非彼“梗”,莫要自己吓自己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5 19:31 1

摘要:近日,上海某院脑血管病专家李主任自曝确诊“腔梗”(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跟李主任深入探讨后,发现影像学报告上的“腔梗”并非真正的脑梗死,在此也想提醒广大的临床医生要进行正确判断,这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重要。很多情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

近日,上海某院脑血管病专家李主任自曝确诊“腔梗”(双侧额叶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灶)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跟李主任深入探讨后,发现影像学报告上的“腔梗”并非真正的脑梗死,在此也想提醒广大的临床医生要进行正确判断,这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重要。很多情况下,报告上的“腔梗”可能提示的是脑小血管病而非急性梗死。

在现代社会,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医疗检查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进行头颅CT或磁共振(MRI)检查来排查健康隐患。然而,很多头晕头痛的中老年朋友,甚至是一些年轻人在拿到报告单的那一刻,常常会被上面的一行字吓得心惊肉跳——“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或“多发缺血灶”。

“梗死”是不是意味着脑子已经死掉一块了?是不是马上要偏瘫了?是不是离大病不远了?——这些恐慌和疑问会瞬间涌上心头,并开始四处求医,大量服用各种“疏通血管”的药物。

请您先深呼吸,冷静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彻底厘清这个常见的“诊断误区”。在很多时候,报告单上的“多发腔梗”并非真正的、危险的脑梗死,而很可能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脑小血管改变,医学上占比更多的、更准确的称呼可能是“脑白质高信号”或“血管周隙”[1]。

(1)真腔梗:它确实是脑梗死的一种类型,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它是由大脑深部一些微小动脉(直径100-400微米)发生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的一小块脑组织(直径通常小于1.5-2厘米)因缺血缺氧而坏死。

(2)有症状:真正的腔隙性脑梗死通常会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

1)突然出现的一侧手脚麻木、无力。

2)口角歪斜、流口水、视物成双。

3)吞咽呛咳、说话含糊不清。

4)头晕、走路不稳等。

(当然,也存在少数“无症状”的腔梗,但影像学上有其特定表现)。

(3)影像学特征:在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上,急性或亚急性的真性腔梗会呈现出“明亮”的高信号,这就像一块新出现的“亮斑”,表明该区域的脑细胞正处于水肿、坏死的急性期,ADC序列相应区域为低信号。在T2或FLAIR序列上,它也可能表现为高信号,但其“新旧”需要通过DWI来鉴别。

二、误区根源:被误读的“脑小血管病”

为什么报告中常会出现“腔梗”这个让人恐慌的词呢?这背后有历史和认知的原因。

放射科医生在撰写报告时,看到MRI的T2或FLAIR序列上那些点状、小片状的“高信号”影,尤其是在基底节、半卵圆中心等大脑深部区域,其最初、最经典的描述就是“腔隙性梗死灶”。这个术语沿用已久,成为了一个影像描述性术语,而非最终的临床诊断。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高信号”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脑组织梗死,而是代表了另外两种比较常见的情况:1

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或脑白质疏松)

它是什么?您可以把它想象成大脑的“电线绝缘皮”出现了老化或轻微磨损。大脑白质是由无数神经纤维(好比电线)组成的,这些小血管为这些“电线”供血。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小血管会逐渐变硬、管壁增厚,导致供血区域长期处于一种“慢性缺血”但尚未“彻底断电”的状态。这使得神经纤维的髓鞘(绝缘皮)发生脱失和胶质增生,在MRI上就表现为一片片朦胧的、棉花团样的“高信号”。

它的意义:这更像是一种脑小血管病变的标志,提示您的脑血管健康状况需要关注和管理了。但它本身不是一次急性的中风事件。几乎所有的老年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轻度的脑白质高信号通常没有任何症状。而中重度的可能会引起记忆认知功能下降、行走不稳、情绪情感改变、小碎步、大小便障碍等等[2]。2

血管周隙(Virchow-Robin间隙扩大)

它是什么?这完全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结构!我们大脑里的血管,并不是直接浸泡在脑组织里,而是像穿行在一根极细的“管道”中,这根管道与血管壁之间存在的空隙,就叫做血管周隙。里面充满了脑脊液,起着缓冲、营养和代谢的作用。

为什么会显影?在某些人身上,尤其是高龄者,这些“管道”可能会稍微增宽,里面的脑脊液在MRI的T2序列上显得非常亮,看起来就像一个边界极其光滑、清晰、规整的“小圆点”或“线状”高信号影[3]。

它的意义:这纯粹是一个正常的影像学发现,就像有的人长得高,有的人长得矮一样,是正常的解剖变异,完全不是疾病,更不是脑梗死。把它误认为腔梗,可谓是最大的“冤假错案”。

三、举例说明:如何分辨“李逵”与“李鬼”?

让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直观感受一下:

案例一:真正的“腔隙性脑梗死”(李逵)

张大爷,68岁,有高血压病史,平时吃药不规律。一天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现右手拿不住筷子,右腿走路有些拖沓。家人赶紧送他到医院。急诊头颅MRI检查显示(见图1):

(1)DWI序列:左侧半卵圆区可见一个较小明亮高信号影(像一盏小灯一样亮)(左图)。

(2)ADC图像:红色箭头对应区域呈低信号(证实为水分子弥散受限,即急性梗死)。

(3)FLAIR序列:该区域也呈高信号。

(4)报告描述:“左侧侧半卵圆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解读:张大爷的症状、病史与影像学发现高度吻合。这是真性腔梗,需要立即住院进行二级预防治疗,筛查防控危险因素,防止复发。

图1示腔隙性脑梗死:上图DWI序列 半卵圆区高信号;下图ADC图像 红色箭头相应位置低信号

案例二:被误读的“脑小血管病”(李鬼)

王阿姨,55岁,因长期头晕(非天旋地转)、行走不稳多次在多家医院就诊[实际上被作者诊断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血压、血糖轻微偏高。她没有任何手脚无力、麻木等症状。多家医院头颅MRI报告显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及基底节区多发点状腔隙性梗死灶”。她吓坏了,带着片子咨询了神经内科专家。专家仔细阅片后告诉她:

(1)影像所见:病灶在DWI序列上完全不亮(这是关键!),仅在T2和FLAIR序列上表现为一些散在的、点状的高信号。其中一些边界光滑如针尖,考虑为血管周隙;另一些稍显模糊,但呈对称性分布,考虑为脑白质高信号(脑小血管病表现)。

(2)临床诊断:脑小血管病,而非“多发性脑梗死”。

专家建议:很多头晕可能与偏头痛、耳石症或焦虑情绪有关,需要进一步排查。当前最重要的不是用一堆“活血化瘀”的猛药,而是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改善情绪,改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定期随访,减缓脑小血管病变的进展即可。

图2:容易被误解为对发腔隙性脑梗死的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T2/FLAIR序列可见散在高信号,有的为白色点状,有的为白色斑片状

(1)避免过度治疗和精神恐慌:将正常的血管周隙或轻度的脑白质病变误诊为“脑梗死”,会导致患者长期服用并无必要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甚至输液“通血管”,不仅浪费医疗资源,增加经济负担,还可能带来出血等药物副作用风险。同时,巨大的精神压力本身就会引发和加重“头晕、头痛”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2)引导正确防治方向:真正的重点不在于处理那几个“陈旧灶”或“假病灶”,而在于管理背后的风险因素:严格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健康生活、戒烟限酒。这才是保护脑血管、预防未来发生真中风的核心策略。

(1)不要只看报告,一定要咨询临床医生!影像报告是放射科医生根据影像所见作出的描述和初步推断,而最终的临床诊断必须由神经内科医生结合您的具体症状、体征、病史来综合判断。报告是给医生看的,不是给您自己断病用的。

(2)分清“急性”与“陈旧”。如果您的MRI报告中提到了“DWI高信号”,这需要高度重视,可能提示新发病灶。如果DWI序列无异常,仅T2/FLAIR有信号,那么多为陈旧性改变或非梗死性病变。

(3)关注症状,而非只关注片子。医生治疗的是“人”,而不是“片子”。有没有出现上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判断是否为急性脑梗死的黄金标准之一。

(4)信任专业判断,聚焦风险管理。即使诊断为“脑小血管病”,也绝非高枕无忧,其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增加。它是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提醒您必须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血管健康了。

下一次,当您或您的家人再次面对报告单上“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这几个字时,请记住:此“梗”未必是真梗,可能是“白质高信号”或“血管周隙”在“冒名顶替”。切勿自行对号入座,陷入无谓的焦虑。带上您的片子和报告,去找一位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让他为您拨开迷雾,给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解释与健康管理方案。科学就医,理性看待报告,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大脑健康。

专家简介

付长永 医生

男,同济大学讲师,附属上海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学历和学位。从事神经内科常见病和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对头晕、眩晕、头痛、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平衡障碍、帕金森病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等疾病的规范化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对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与前庭周围性眩晕鉴别诊治,复杂及多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治疗和预防,难治性PPPD综合评估及靶向干预具有一定创新方案。近四年来,获得患者锦旗48人次,感谢信10余次。

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学组第一届委员。

主持省市厅级课题及同济医院临床研究青年项目4项。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年48卷10期 838-844页 ISTIC PKU CSCD. 2015.

[2]陈玮琪, 徐佳洁, 陆瑶, 王玲, 曹瑾怡, 陈鸿宾, 郭蕾, 吕琰琛, 汤晗, 王赞. 中国脑小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诊断标准 及名词标准化定义——来自中国卒中学会的专家共识. Chinese Journal of Stroke. 2024;19 4.

[3]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 脑小血管病MRI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4;58 01:6-17.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神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