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拿到港大 offer 那晚,跟孩子抱着哭了半宿。从高三刷题到雅思备考,再到一轮轮面试,熬了快两年,总算把 “香港大学” 这几个字攥在了手里。可谁能想到,真正的坎儿不是高考,不是面试,是港大那让无数新生熬红眼睛的宿舍申请系统 —— 有家长在群里说,自家孩子为了抢
拿到港大 offer 那晚,跟孩子抱着哭了半宿。从高三刷题到雅思备考,再到一轮轮面试,熬了快两年,总算把 “香港大学” 这几个字攥在了手里。可谁能想到,真正的坎儿不是高考,不是面试,是港大那让无数新生熬红眼睛的宿舍申请系统 —— 有家长在群里说,自家孩子为了抢宿舍,连着三晚守在电脑前,最后连 “待审核” 的页面都没进去,对着屏幕掉眼泪:“早知道抢宿舍这么难,当初还不如多报两所内地学校。”
如果你家也有收到港校录取通知的孩子,这份焦虑恐怕多少都能感同身受。今年港大的申请热度简直超出想象,非本地生申请量直接破了 2.5 万份,创下历史新高;可 2025 年留给非本地生的宿舍名额,满打满算也就 1400 到 1500 个。这意味着什么?10 个挤破头想住校内的孩子里,顶多只有 1 个能拿到床位,难度比当初考港大还要大。
说出来可能更揪心:港大全校近 2 万学生,校内宿舍床位却只有 7800 个,这就意味着超 1.1 万学生得被迫去校外租房。新生群里早就流传着一句话:“考上港大只是起点,抢到宿舍才算真正‘通关’。” 我见过有家长凌晨在群里发消息,说孩子为了盯申请系统,连晚饭都忘了吃,结果系统一卡,再刷新时名额就没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无助。
更让家长揪心的是,港大的 “抢资源大战” 可不光是宿舍。选课的时候,系统频繁崩溃是常事,热门的商科课、语言课基本是 “秒空”,手慢一秒就只能选那些时间尴尬的冷门课;就连开学典礼,都得 “线上抢号”,没抢到的孩子只能在宿舍里看直播,连跟同学一起感受仪式感的机会都没有。还有家长说,自家孩子宿舍申请被拒后申诉成功,拿到通知时比收到港大 offer 还激动,调侃说 “接宿舍 offer 比接大学 offer 还得攒人品”。
其实也别太慌,港大宿舍虽难抢,但摸清门道也能提高成功率。作为陪孩子熬过申请季的家长,我整理了 3 个实用的小技巧,咱们能帮孩子多做一点是一点:
首先得提前研究住宿区,志愿填报别瞎填。港大宿舍分单人间、双人间、共享房,不同区域的录取率差得不少。我提前帮孩子查了半个月,发现像靠近图书馆的 “薛寿生楼”,不仅地理位置方便,录取率还比那些网红宿舍高很多,赶紧让孩子把它填成第一志愿。千万别让孩子跟着别人扎堆抢热门宿舍,有时候 “退一步” 反而能提高成功率。
要是被拒了,申诉别硬刚,用对技巧更管用。别让孩子干等着,先在系统里提交申诉,然后马上发邮件给港大学生发展中心(CEDARS)。邮件里别光说 “我想住宿舍”,得实实在在讲困难 —— 比如孩子在香港没亲戚朋友,校外租房怕遇到黑中介,或者预算有限找不到合适的房源,附上租房平台上的高价房源截图、家长的支持证明,真情实感比硬讲道理管用多了。有家长说,自家孩子就是这么申诉成功的,邮件里写的 “没宿舍就只能住酒店,可酒店费用根本承担不起”,一下子戳中了审核老师。
还有些宿舍需要面试,得提前帮孩子练 “面试题”,别临场发懵。我跟孩子模拟了好几次,问他 “如果室友介意你晚上学习开灯,你会怎么协调”“介意和抽烟的室友同住吗”,还有 “你能为宿舍做些什么”。一开始孩子只会说 “我会好好相处”,练得多了才敢说 “可以组织大家周末一起复习,分享笔记,或者搞个小型的文化分享会”。面试时从容不迫,自然更容易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最后想跟各位家长说句大实话:港大的 “难”,从 “抢宿舍” 开始就藏不住了。全球的学霸都往这儿挤,资源紧张是必然的事。但咱们做家长的,能做的就是帮孩子 “早准备、多手抓”,别让焦虑打乱了节奏。
我早就帮孩子查好了校外租房攻略,列了几个靠谱的中介名单,还特意标注了 “要避开甲醛房”“签约前一定要验房” 的注意事项;每天都会刷一遍港大的住宿通知,听说常有学生退宿,候补名单里的孩子说不定就能 “捡漏”;其实也跟孩子聊过,就算住不到校内也没关系,香港的租房市场很成熟,找个离地铁站近、安保好的小区,住得舒心比什么都重要。
考上港大不容易,咱们别让 “抢宿舍” 这件事浇灭了孩子的热情。早准备、多用心,不管是住校内还是校外,都能让孩子在香港好好开启新的学习生活。
来源:留学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