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内,两位清北大学教授先后去世,都才60多岁,刚领退休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6 03:06 1

摘要:最近两天刷到两条新闻,都挺让人意外。先说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白彦教授,才60岁,上周日在家突发疾病去世了。紧接着第二天,清华电机系的赵争鸣教授也走了,66岁,刚退休没几年。俩人都是高校里的顶梁柱,白教授身兼副院长,赵教授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履历看着比谁都风光

最近两天刷到两条新闻,都挺让人意外。先说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白彦教授,才60岁,上周日在家突发疾病去世了。紧接着第二天,清华电机系的赵争鸣教授也走了,66岁,刚退休没几年。俩人都是高校里的顶梁柱,白教授身兼副院长,赵教授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履历看着比谁都风光,谁能想到走得这么突然。

其实这俩年龄算起来真不算老,现在人均寿命都快80了,按理说60岁才刚到退休年龄,该享福的时候。可现实就是这么反差大,赵教授搞了一辈子电气工程,带过那么多学生,到头来倒在病床上。我查了下他资料,人家可不得了,清华博士,带过博士生,还拿过好几次学术大奖,去年才评上两个学会的会士。但身体出了问题,再大的名头也没用。

说到底,60岁确实是个坎儿。以前总觉得人到了这个岁数,该轻松了,可现在发现真不一定。我叔伯家大爷60岁那年突然中风,现在走路都打晃。身边老人总念叨,退休后心里空落落的,没事儿干反而抑郁。像赵教授这种搞技术的,可能平时忙惯了,突然闲下来心理落差大,加上身体机能下降,一不小心就出事。

我看新闻里说,现在好多老人到60岁后反而容易出问题。专家解释说,这跟退休后作息乱、压力释放太快有关。比如以前天天忙工作,突然在家躺着,血压血糖容易失控。白教授这种当领导的,以前应酬多、熬夜开会,身体隐患早埋下了。但当时谁能想到,体检报告上那些小毛病会要命呢?

现在年轻人总说“三十而立”,可老年人60岁才是真正的分水岭。我邻居家阿姨,退休后天天打麻将,身体硬朗得很。反倒是她先生,单位一把手,突然退下来后啥也不干,半年后查出心脏病。这说明关键得找点事儿做。赵教授要是退休后能去企业当顾问,或者带带年轻学生,心理上有个寄托,说不定身体也扛得住。

说到这儿,我发现一个问题——为啥顶尖学者健康反而更危险?他们年轻时拼事业,熬夜搞研究是常态,等老了身体扛不住。而且搞科研的人容易钻牛角尖,赵教授可能太专注技术,没时间管理健康。现在有些大学倒是开始重视了,清华有个项目,给退休教授安排“银龄岗位”,既能发挥余热,又能保持社交,比闷在家里强。

再想想,现在技术进步了,为啥60岁还是个坎?可能跟体检意识差有关。我表哥在体检中心工作,说很多老人连基础体检都不做,觉得没病就不用检查。但像心血管疾病、肿瘤这些,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发现就晚了。要是白教授和赵教授能定期做心脏、血压检查,或许能早发现。

另外,家庭支持也很关键。现在子女忙,老人独居的多,有病痛没人劝着去医院。我姨妈退休后天天给孙子做饭,家里热热闹闹的,心态好,身体也比独居的姐妹硬朗。这说明退休后不能突然脱离社会,得有人陪着活动,哪怕是跳广场舞也好。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搞“老年大学”,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做手工,甚至开网店。这不光是打发时间,更是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像赵教授这种专家,要是能去老年大学教课,既发挥专长,又能认识新朋友,说不定活得更久。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政策是不是该调整?听说有些省份试点延迟退休,但执行起来总怕增加负担。其实像教授这种技术岗,可以弹性退休,想工作就继续干,想退就退,别一刀切。清华电机系要是给赵教授留个名誉职位,他可能不会这么早出问题。

总之,60岁这道坎儿,不光是健康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转折。年轻人总觉得老了就能享清福,其实老人自己心里清楚,闲下来的日子未必舒服。现在网上好多老人直播、学编程,活得比我们有劲儿。要我说,与其等着退休后发愁,不如现在就帮父母规划好后半辈子,别让大半辈子的努力,败在最后一个弯道上。

来源:秋枫似火的绚烂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