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史学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青的新作《走遍世界寻国宝》是一部极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力作。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历史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刻探寻。书中以25个世界知名博物馆为线索,串联起中国文物的流失轨迹与文化命
艺术史学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常青的新作《走遍世界寻国宝》是一部极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力作。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历史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刻探寻。书中以25个世界知名博物馆为线索,串联起中国文物的流失轨迹与文化命运,展现了文明的流浪与重逢。正如书中所言:“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文明的桥梁。”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千年的文化寻踪之旅。
文物流失的创伤与反思
《走遍世界寻国宝》开篇便直面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背景。作者指出,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文物遭受重大破坏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动荡与战争,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等,不仅摧毁了无数古迹,也加速了文物的流失。书中提到:“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大量的文物就从收藏者的手中流入了古董市场,因西方国家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好奇、兴趣与需求流失海外。”
常青特别强调了西方探险家与古董商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斯坦因为例,他通过考古发掘获取了敦煌莫高窟的九千多卷写本和三百多幅佛画,这些文物如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作者写道:“斯坦因是世代居住于匈牙利的犹太人,曾在印度北部旁遮普大学任督学,在东方学院任校长。1900年,作为考古学家的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米兰、和田发掘古代佛寺遗址,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建筑、雕塑与壁画。”这段描述不仅还原了斯坦因的学术背景,也暗示了西方学者在文化掠夺中的双重角色——既是研究者,又是掠夺者。
书中还详细探讨了古董商在文物外流中的作用。卢芹斋和山中商会被作者称为“文物外流的第二、第三类人”。卢芹斋曾将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两骏售往国外,而山中商会则通过盗凿天龙山石窟的佛教雕刻,将150多件精品流散至海外。作者对此评价道:“山中商会则不同。例如,1924—1926年,山中定次郎参观了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他深深地被那里的精美佛教雕刻震撼了。于是,在1927年以后,经过管理石窟的天龙寺僧人的同意,山中商会对天龙山石窟造像进行了盗凿,在开凿于东魏、北齐、隋、唐时期的25所洞窟里,有150多件精美的雕刻被凿走,基本毁掉了整个石窟群。”
文物的流浪与重逢
《走遍世界寻国宝》的核心在于对流失文物的寻踪与文化重逢的探讨。书中通过25个博物馆的案例,展现了文物在异国他乡的命运。作者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西方与日本的公共博物馆中总共收藏了约160万件中国古代艺术品,但这只是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这一数据凸显了文物流失的规模之巨,也暗示了文化寻踪的艰巨性。
在书中,常青以大英博物馆为例,详细描述了其中国文物收藏的丰富性。例如,康侯簋作为西周青铜器的代表,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封康叔于卫的历史,成为证明海内康氏得姓的重要实物。作者写道:“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中,康侯簋,又称‘沫司徒疑簋’,是一件珍贵的西周青铜器,1931年出土于河南省浚县辛村卫国墓地。浚县辛村遗址,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卫国王陵所在地。1931年,辛村村民在此地挖窑洞时,发现了康侯簋。不久,随着挖掘的深入,当地村民又发现了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和陶器,随即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大批盗墓者和文物走私商,将这批20余件文物倒卖到了欧美。康侯簋也开始了它的‘背井离乡’之旅。……康侯簋制作于约公元前1100—前1000年,高21厘米。在簋内底部刻有4行24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征伐商邑的武庚叛乱返回后,‘令康侯啚于卫’,也就是封康叔于卫。”
此外,书中对《女史箴图》的分析尤为深刻。这幅东晋顾恺之的摹本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被作者娓娓道来。作者提到:“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幅画卷并不完整,十二幅场景中的前三幅已经丢失。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女史箴图》的南宋摹本,有完整的十二幅场景。……慈禧太后执政时期,《女史箴图》被移往颐和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逃往西安。当时驻扎在颐和园的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A. K. 约翰逊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据约翰逊上尉家人的说法,《女史箴图》是一个被约翰逊救过的贵妇人赠送给他的。约翰逊于1902年回到伦敦后,由于他并不懂《女史箴图》的价值,仅以25英镑的价钱就把《女史箴图》出售给了大英博物馆。”
在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作者则聚焦于伯希和从敦煌获取的唐宋绢画。书中写道:“斯坦因带走的画中,题材从特定的菩萨许愿画,到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图,应有尽有。有些画是以幡的形式来表现的,非常窄长,并配有三角形的幡头和自由飞舞的长方形飘带,飘带的尾部一般坠有重物。”
文明的流浪与重逢
《走遍世界寻国宝》不仅是对文物的寻踪,更是对文明命运的深刻反思。作者在书中指出:“每一件国宝的流失,都有一段不忍卒读的故事,这些珍宝们如何在战乱、探险与贸易中流落他乡,如今又在异国他乡继续讲述中国的故事。”
常青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命题:文物在异国他乡的命运是否意味着文化的终结?作者以隋代白石立佛像为例,指出其在大英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与原生环境的差异。“即使在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这座巨大而又沉重的佛像也很难安置。直至今日,它一直陈列在博物馆一层上楼梯的台阶处,观众可以从脚到头欣赏到佛像的精致雕刻。”这不仅展现了文物的物理状态,也隐喻了文化在异国他乡的“安置”困境——它们被置于新的空间中,却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语境。
在文化反思的层面,作者还探讨了文物归还的可能性与伦理问题:“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物的构成有其群体组合特征,即一个完整的文物组合展示着一个区域文化的完整面貌。如果一个文物群体部分被销往国外或是破坏了,它所包含的文化体系也就不完整了。”文物归还的文化意义,不仅是物质遗产的回归,更是文化完整性与认同感的重建。
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
《走遍世界寻国宝》的学术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作者常青作为北京大学考古系学士与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其学术背景赋予了本书深厚的专业性。书中不仅涉及考古学、艺术史,还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与伦理学的视角。例如,作者在分析山中商会的盗凿行为时,结合了考古学的现场记录与社会学的权力结构分析,指出:“山中商会对天龙山石窟造像的盗凿,不仅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文化权力的象征——西方通过掠夺与展示,构建了对中国文化的主导话语权。”
此外,书中还展现了作者对文物的微观研究能力。例如,对河北易县辽代三彩罗汉像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博物馆的藏品,揭示了辽代佛教艺术的地域特色与工艺水平。书中写道:“十六罗汉信仰起自唐代,盛行于五代以后。辽代继承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将其用在佛教艺术之上,造就了这组享誉海内外的雕塑精品。这批瓷塑罗汉容貌逼真,表情生动,衣纹流畅,颇具写实感,将人体的比例把握得恰到好处,具有高超的塑像工艺水平。”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辽代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走遍世界寻国宝》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文化反思之作。在当代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这本书提醒我们:文物的流失不仅是历史的创伤,更是文化认同的危机。“面对那些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文物,我们已无力挽回当年的损失,也无意指责参与其中的前辈同胞,因为那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巨大遗憾!也许,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崇敬的心情,去海外探访收藏在西方各国博物馆中的国宝,以慰藉当年创作那些稀世精品的祖先们!”
通过这部作品,常青不仅完成了对流失文物的系统梳理,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观察视角。正如书中所言:“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段跨越千年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文物的流浪史,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