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真相不容无视: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的覆灭原来如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08:04 1

摘要:在刚刚过去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天,一位90高龄的抗战新四军老兵史保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在“九三阅兵式”全程敬礼的那一幕令人动容。电视直播画面定格他敬礼的特写镜头,亲切称他为“致敬老兵”,这一感人画面已在网络中广为流传。

真相不容无视

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的覆灭原来如此

在刚刚过去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天,一位90高龄的抗战新四军老兵史保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在“九三阅兵式”全程敬礼的那一幕令人动容。电视直播画面定格他敬礼的特写镜头,亲切称他为“致敬老兵”,这一感人画面已在网络中广为流传。

在抗战题材影视剧中,《亮剑》无疑拥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且堪称巅峰之作。其中李云龙“抗命”全歼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那段尤为精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剧中的这一幕绝非虚构,而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1943年10月24日,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在山西临汾洪洞韩略村伏击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的那场战斗。以下是笔者从电视剧第6集中剪辑而成的视频,再现了当年那场战斗的场面:

山西临汾洪洞县曲亭镇韩略村伏击战现场

电视剧中,李云龙能抓住这一战机,似乎多少有些凭直觉、靠运气的成分。但当年时任386旅旅长的王近山却并非如此。目前,无论是来自坊间还是官方媒体的信息,关于王近山如何抓住这一战机的说法为,王近山奉命率16团护送一批干部及家属前往延安,并组建新保安旅。率部队途经洪洞时,从当地百姓获悉日军将经过此地后,他违反陈赓司令员“要尽快赶到延安,路上不要求战”的命令,擅自决定在此伏击日军。换言之,也就是“抗命”打了这一仗。但战斗开始前和结束后,王近山并不知晓,其伏击的是哪一股日军,更不知晓被其歼灭的竟是日军的“军官战地观战团”。但毕竟此次战斗斩杀“军官战地观战团”官佐百余人,故便无人追究其“抗命”打仗之事了。据悉,王近山抵达延安后,毛泽东不但未批评他“违令”,反而给予了高度赞扬:“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断、有胆略,能抓住战机打漂亮仗!”

抗战时期王近山与新婚妻子韩岫岩的合影

然,直到2008年11月,在CCTV—7的军事讲坛节目里,《中国秘密战争》的作者郝在今以“亮剑于无声处”为题,详尽地介绍了那次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覆灭的全过程,才揭开了65年前这个辉煌战果背后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原来这场战斗的胜利,既不是靠人们熟知的“王近山抗命”,更不是凭《亮剑》中李云龙的直觉或运气,而是完完全全靠情报支撑取得的。这个提供情报支撑,确保战斗胜利的功勋人物就是陈涛,一位战斗在龙潭虎穴中的无名英雄。

全家福(陈涛-居中膝下盘坐的长袍少年)

1919年8月31日,陈涛出生在北京西三旗。1931年,陈涛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九一八”事变后,陈涛积极进行抗日宣传。1936年,还在读高二的陈涛加入了中共。“七七”事变后,陈涛被党派到了南方,自此与家庭失去音信。1942年9月底的一天,身着日军军服的陈涛出现在北平的家中。虽是久别重逢,但父亲对其给日本人做事深表不满。家里人怎会知晓,陈涛已是山西日伪“大汉义军司令”,当然他也是中共精心布局的一枚棋子,已成为获取日军军事战略情报的重要信息源。

陈涛(1940年摄于临汾)

为了更好地开展情报工作,1941年1月下旬,在陈涛的请求下,太岳军区先后派来张秀田、刘汉民、杨作君、聂士礼进入“大汉义军”司令部,又派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张文成担任党组织书记,以商人身份往来于根据地和敌占区,负责与军区的联络。根据时任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的指示,陈涛使尽浑身解数当上了日军69军团的情报班长。太岳军区又派刘子安、赵铭和袁之平进入情报班,刘为党组织的书记。他们名义上是日军情报员,实为中共情报员,经常往来于敌占区和根据地,传达情报,接受指示。

驻临汾日军司令部旧址

1943年秋天,陈涛发现出入日军师团司令部的人员,尤其是日军的头目有变。这一系列的变化引起了陈涛的警觉。他的顶头上司山下大佐离开前,将将经理部的加藤大尉引荐给了陈涛,且加藤成为了临汾官衔最高的日军军官,即留守司令。因大尉以上的军官都已离开临汾,司令部移至前线,这表明日军对太岳根据地的扫荡即将开始。这也使其意识到了必须尽快搞到关于这次扫荡的相关情报的迫切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很快,在一次与加藤饮酒聊天时,恰逢一名日军中队队长来找加藤请示工作,且两人交谈的正是此次被称为“铁滚扫荡”的计划。在两人在军用地图指指点点“扫荡”的兵力部署、时间、地点以及路线和日程安排时,岂料全被旁边就坐的陈涛听得清清楚楚,记得分毫不差。离开加藤处后,他便立即召集张文成、穆彬和袁之平到情报班,取出相同的日军地图,详细讲述了日军这次出动3万兵力、分兵6路对太岳根据地进行“铁滚扫荡”的计划。随后便立即着人将情报直接送达司令员陈赓。

陈赓-时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

惴惴不安的陈涛还不放心,又找了日军翻译丸山来家中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令后,果然从丸山那里得知,因日军自恃此次“铁滚扫荡”定大功告成,故从日本国内请来了一个百余人组成的军官战地观战团,包括将佐级的高官。该观战团将深入太岳根据地观摩“铁滚扫荡”的辉煌战绩。得此消息后的陈涛,立即找来刚从根据地回来的袁之平,连夜返回太岳军区司令部,再次将“军官观战团”的情报送到了陈赓的手中。

根据陈涛送来的这两份重要情报,陈赓不但作出了根据地反扫荡的作战计划和部署,而且着人密切注视日军军官观战团的动向。与此同时,陈赓还指示陈涛的情报班,向日军提供了若干假情报,并与之相对应地制造了种种假象,误使日军作出“八路军已陷入被动的局面”的错误判断。陈涛提供的“铁滚扫荡”情报,最终使日军在付出数千人的伤亡后草草收场,我军付出的代价为历次反扫荡中最小的一次。在寻觅日军军官观战团行踪的同时,陈赓又命令已到达临汾一带的王近山所率16团,在洪洞一带设伏,终于捕捉到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这个猎物,且将其全歼。抗战期间,我军在一次战斗中消灭如此多的日军军官乃前所未有。因军官战地观战团覆灭,日军69师团的清水中将被撤职查办。临汾情报站及时准确提供的日军‘铁滚扫荡’和军官战地观战团的情报,对反扫荡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陈涛和临汾情报站不但受到了太岳军区的褒奖,而且还获得了中共中央社会部的嘉奖。

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临屯公路上韩略伏击战(1944年1月3日)

解放后,陈涛先后在中南军政委员会、湖北省劳动厅、湖北省技工学校工作。1982年在湖北省物资储备局三三七处以副处级干部身份离休,享受局级待遇。在儿子陈文鹿的记忆里,陈涛向来缄默,绝口不提自己在日军情报班为中共获取情报时那段惊心动魄的过往。迈入耄耋之年,他时常独坐于写字台前,笔耕不辍地撰写回忆录。直到子女们从父亲投给山西省安全厅的稿件中,才得以知晓他在临汾情报站工作时的那段经历。至此,子女们才陆续了解到父亲当年鲜为人知的谍报生涯。陈文鹿告诉记者,一次陈涛观看电视剧《亮剑》,当看到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覆灭的情节被演绎成一场既无情报支持、又无上级指示的遭遇战时,他的内心犹如波澜起伏的沧海,五味杂陈,感慨万千。难道当年自己与战友们深入敌人心脏,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所获取情报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史实,竟在电视剧里被如此的“无视”了。

解放后陈涛与妹妹的合影(1950年北京)

直到2008年11月,人们才从CCTV—7的军事讲坛节目里,看到了郝在今那段“亮剑于无声处”的讲述。人们第一次知道了,65年前日军“军官战地观战团”覆灭背后,竟藏着如此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一次知道了,从“亮剑于无声处”走出来的那位名叫陈涛的无名英雄。令人扼腕叹息的是,陈涛已于半年前的5月12日溘然长逝,享年89岁。他终究未能亲眼看到自己被“正视”的那一天。岁月无情,命运弄人,然而,尽管这份“正名”姗姗来迟,但它还是跨越了时光的长河,来到了人们眼前,仿佛是历史给予这位英雄的迟来慰藉。

* 图片来自网络 若有侵权争议将删除

来源:心若沉浮安之若素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