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不缺信念!闵行援藏干部用青春写就“援藏无悔”,故事令人动容丨喇叭头里的乡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6 11:25 2

摘要:在遥远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告别家乡,顶着高原缺氧的严酷环境,忍着对家人的思念,用青春与热血在雪域高原书写下动人的奉献篇章。自1994年援藏工作启动以来,一批又一批闵行援藏干部接过“接力棒”,从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进藏,到无畏艰辛倾心打造众多民生

在遥远的西藏日喀则江孜县,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告别家乡,顶着高原缺氧的严酷环境,忍着对家人的思念,用青春与热血在雪域高原书写下动人的奉献篇章。自1994年援藏工作启动以来,一批又一批闵行援藏干部接过“接力棒”,从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进藏,到无畏艰辛倾心打造众多民生项目,再到培育西藏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援藏无悔”的信念。 今天,你将听到的是《 通讯:雪域高原上的奉献之歌》。

原闵行广播电视台播音员 晨音

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播音员 阿明

通讯:

雪域高原上的奉献之歌

——记闵行援藏干部的不凡征程

选自2012年7月27日《闵行报》

作者:茅杰

播音:晨音 阿明

在遥远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江孜县,闵行援藏干部们远离家乡,在雪域高原谱写着感人篇章,闪耀着奉献光芒。

进藏:使命在肩,毅然前行

当被问及援藏初衷,多数援藏干部都坚定地表示:根据国家需要,服从组织安排。这份决心背后,是深深的家国情怀。

1994年援藏工作方针确定后,时任陈行镇镇长王胜扬便面临关键抉择。当时他已计划去镇江看望新兵,却被动员援藏。家庭与国家的纠结在心中缠绕。妻子徐金凤说:“从家庭来说,是离不开你的。如果组织上决定你到西藏去,我总归支持你!”妻子的理解支持让他坚定信念。他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 ”王胜扬毅然决然踏上援藏征程。

王胜扬(右二)带领第一批援藏干部研究江孜的规划

后续援藏干部与西藏的缘分也各有奇妙。林湘进藏慰问后成为第二批领队。汤忠心探望后任职江孜县委副书记。第六批的张伟,此前两次随团慰问,尽管家中困难重重,孩子尚小、父母身体欠佳,仍服从组织决定。到江孜后,他深刻体会到高原气候的严酷,秋冬春季节低氧环境让行动都变得艰难。

林湘(中)等第二批援藏干部下乡调研

王备军进藏前怀着助力西藏发展的雄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哪怕“高职低配”,副处级出任正科级职务,也毫无怨言。

在藏:无畏艰辛,倾心建设

援藏之路,始于藏区人民的热情。汤忠心初入日喀则,面对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的欢迎队伍,内心满是触动,深感责任重大,狠下决心回报藏民。

然而,高原环境极为恶劣。“吃不下,睡不香,病恹恹 ”是常态,江孜的柳树叶因缺氧“静脉曲张”便是写照。徐炜岲体重如“过山车”,在藏10个月瘦5公斤,回沪恢复后重返又降。有的干部三年体重锐减十多公斤。每年体检,援藏干部报告“+”号渐多,王备军血黏度高致抽血困难,张伟甚至在党代会期间打杜冷丁坚持完成县委工作报告。但他们坚守信念:“援藏就是选择坚强,选择牺牲,选择奉献!援藏三年,第一年靠身体,第二年靠药物,第三年靠信念 。 ”

闵行援藏干部从未退缩,自1995年起,六批援藏干部接力打造众多民生项目。江孜闵行中学与宗山广场助力教育文化发展,26所中心乡医院改善医疗,首次土地拍卖创新经济模式,县级公园与标准化幼儿园给孩子以美好空间,自来水工程解决生活需求,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改变农牧民生活。

各批次工作重点分明,从希望工程到健康工程,从基建到民居改造,再到新农村建设,援藏力度不断加大,第六批援助资金达1.28亿元,为前五批总和。闵行援藏注重“承前启后、沪藏互动”,交接时经验共享,同时闵行各界大力支持,每年派代表团慰问,遇资金困难,如江孜出现500万元缺口时,区委、七宝镇与广厦集团迅速出资相助,共克难题。

为藏:培育希望,传递理念

西藏发展面临资金、人才与理念等困境,自我“造血”机制极为关键。

施汉荣到江孜后发现中学教育资源不足,闵行区领导果断决策,全力支持建设江孜闵行中学并承担首期300万元资金。此后两校紧密联系,多批教师交流。中考中,江孜闵行中学在日喀则农村中学成绩优异,英语试点班成绩大幅提升。上海闵行中学每年安排专项费用,通过培训、带教、研讨及视频互动等让江孜教师充分学习。

闵行支持不仅来自区级,街镇也积极参与。莘庄镇资助江孜大学生,四年间每人最多获9000元补贴,已使30多名学生受益。第六批援藏干部投入资金发展农村家庭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提出“培养致富标兵,以点带面”策略,重视乡镇干部培训,带动群众参与。如今江孜农村产业蓬勃发展。

同时,闵行先进理念在江孜落地生根。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大联动等初见成效。江孜大力投入提升基层党建,解决党员脱贫就业,增强了党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江孜主干道和重点区域面貌一新,援藏干部公正执法,如整治乱停车等一视同仁,赢得当地尊重。

离藏:收获成长,心怀眷恋

援藏岁月虽艰辛,却让干部们收获满满,并受到了上海市领导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西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原中共日喀则地委书记平措曾概括援藏干部具有不怕艰苦的拼搏精神、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关心群众的奉献精神、政治坚定的无畏精神、严于律己的自觉精神、顾全大局的团结精神等七种精神。

马顺华援藏期间克服困难坚持自学,援藏三年完成中央党校研究生学业。王备军感慨西藏经历丰富阅历、锻炼意志、增强韧性,让他面对后续工作困难更加从容面对。汤忠心对西藏满怀眷恋,办公环境满是西藏元素,他常言从江孜所得远超付出。

返沪前夕,有一位援藏干部写道:“有一种生活,你如果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如果没有品尝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如果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乐趣;每一次开始都是一个希望,每一次选择都是一种挑战。援藏无悔。”当被问及是否再援藏时,他坚定回答:“我愿意!我还希望,退休后有机会到西藏做志愿者,再尽绵薄之力。百年以后,我希望能将骨灰埋在江孜上海公园的树林里……”

这些援藏干部用青春、热血与奉献,铸就雪域高原的精神丰碑,激励着更多人关注西藏、支持西藏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还记得小时候,弄堂里阿婆的叮嘱、邻里间的家长里短,都裹着软糯的上海话,是刻进骨子里的亲切。如今,这份熟悉的乡音有了新舞台!

5月31日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委老干部局、区档案局推出《春申·讲好闲话之喇叭头里的乡音》沪语红色有声档案系列节目,邀请沪语播音员用地道上海闲话,为你播读新闵行成立30多年来那些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新闻稿件。

下一期《喇叭头里的乡音》

我们不见不散~

编辑:林心怡

初审:陈依婷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