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建园前,这里是一片荒坡。”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齐东亮抚摸着石碑基座娓娓道来,“保定是华北敌后抗战重要战场,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当年,老一辈建设者扛着铁锹、推着板车,硬是在这片土地上建起这座陵园。从最初的165亩荒地,到如今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
□保定日报记者 刘佳 邱恩宇
革命烈士纪念碑。 王宗岩 摄
当历史硝烟渐渐远去,红色印记却在时光中愈发清晰。
8月29日,记者走进保定烈士陵园,听党支部书记齐东亮讲述陵园前世今生,在不朽丰碑中触摸革命温度,在英雄故事里传承奋斗力量。
阳光穿过薄雾洒在保定烈士陵园汉白玉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
保定革命纪念馆。王宗岩 摄
“1957年建园前,这里是一片荒坡。”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齐东亮抚摸着石碑基座娓娓道来,“保定是华北敌后抗战重要战场,牺牲的烈士数以万计。当年,老一辈建设者扛着铁锹、推着板车,硬是在这片土地上建起这座陵园。从最初的165亩荒地,到如今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几代建设者用了68年时间,让每一块砖瓦都凝聚起对先烈的敬仰。”
在长123米的英烈墙前,齐东亮驻足良久。墙上镌刻着40855位保定籍烈士的姓名。
“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曲生命绝唱。”齐东亮指向“牛氏三杰”的铭文介绍,1936年2月下旬,保属军委在高阳县孟仲峰村召开军委扩大会议,因消息泄漏,被敌包围,牛文仓、牛文常在突围中相继牺牲,牛文良负重伤被俘后英勇就义。
保定革命纪念馆雕像展示。王宗岩 摄
“狼牙山五壮士、鸡蛋坨五壮士,他们都是保定抗战英雄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勇事迹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精神。”齐东亮说,“还有佟麟阁、朱家麟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被列入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们的名字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这些英烈事迹在保定革命纪念馆内,通过影雕、照片和文字简介等形式展示,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切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的残酷与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多媒体沙盘再现黄土岭战役的炮火连天,玻璃展柜里陈列着泛黄的《晋察冀日报》,互动屏幕上滚动播放老战士的口述历史……
展馆历史图片展示。 王宗岩 摄
齐东亮手指轻触电子显示屏,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烈一幕立即以三维动画形式重现。“纪念馆的改扩建,就是用当代人熟悉的方式讲述历史,让年轻人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他说,为了让参观者直观了解保定重要革命事件、史实和英烈事迹,馆内设置7个主题单元,包括保定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前赴后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共保定地方组织的建立、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全民动员的敌后抗战、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蓬勃发展的保定。这些展示,可以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先烈奋斗历程,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学生们走过英烈墙。保定烈士陵园供图
为丰富展览内容,陵园工作人员还不断挖掘、整理革命文物与英烈事迹,构建完整的革命历史档案库。如今,纪念馆已成为全市党员干部接受思想教育,人民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
每逢清明节、“七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保定烈士陵园都会迎来大批前来凭吊、拜谒的市民。“每年接待的大中小学生、群众团体、党政机关干部职工、部队官兵等可达4万余人。看着这么多人来到这里缅怀先烈,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这说明陵园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齐东亮说。
陵园还创新英烈褒扬新途径。连续6年通过多家媒体平台,开展清明祭英烈系列网络直播活动,累计收看194万人次。同时与60余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驻保部队等共建教育实践基地,组织人员深入机关、社区、学校等,让更多人了解英烈事迹,让英烈精神深入人心。
谈及陵园未来,齐东亮充满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秉承烈士陵园‘褒扬先烈,教育后人’宗旨,持续打造一流烈士陵园、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励更多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记者手记:
在陵园采访的一天,记者听到最多的词是“传承”。从1957年的铁锹与汗水,到2025年的云端直播,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英烈的崇敬。正如纪念碑底座浮雕上那朵永不凋谢的菊花——象征着烈士的精神,也隐喻着这座城市的品格:坚韧、不屈、永远向前。
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后人。保定烈士陵园,这座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圣地,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正以全新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缅怀者,讲述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历史,传承历久弥新的英烈精神。它就像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保定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
来源:保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