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藏不住了?东京大学发现护肝“利器”,可降低30%肝损风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11:39 2

摘要:然而,就是这寻常之物,早在数百年前就已被《本草纲目》点名推崇,称其“性甘微寒”,能“清热利水、消肿祛湿”。如今,这份古老的饮食智慧,正迎来现代科学的回应。

一块其貌不扬的冬瓜,终日静卧于瓜堆之中,披着一层薄薄的白霜,貌不惊人。它最常见的命运,是被切成块、扔进汤里,以一身清润化解油腻、滋养身心。

然而,就是这寻常之物,早在数百年前就已被《本草纲目》点名推崇,称其“性甘微寒”,能“清热利水、消肿祛湿”。如今,这份古老的饮食智慧,正迎来现代科学的回应。

日前,东京大学于权威期刊《营养与代谢》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冬瓜提取物中特有的“冬瓜多糖”表现出显著的护肝潜力,在严格控制的试验中,可使肝脏健康风险降低约30%

难道那碗看似不起眼的冬瓜汤,其实是低调的“护肝高手”?

01当传统食材遇到现代科学

具体来说,东京大学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他们将动物分为两组:实验组小鼠在高脂高糖饮食的同时补充冬瓜提取物,对照组则仅接受高脂高糖饮食及安慰剂。

8周后的实验结果显示,摄入冬瓜提取物的实验组小鼠不仅肝脏脂 肪含量显著下降30%,关键炎症因子(如TNF-α)也减少了50%。

研究人员深入分析指出,这一效果与冬瓜中特有的活性成分——“冬瓜多糖”密切相关。该物质犹如一块“天然吸脂海绵”,能够从多个途径发挥护肝作用:一方面在肠道中阻断过量脂质的吸收,另一方面直接促进肝细胞代谢,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

研究人员认为,冬瓜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脂代谢的潜力,有望成为脂肪肝的辅助干预方式之一。不过同时也指出,这一结论目前仍属于动物试验的范畴,并不能简单得出“吃冬瓜=治肝病”的结论。

02靠日常吃冬瓜,能起到护肝作用吗?

答案是,很难。

细究该研究会发现,研究中所使用的是冬瓜提取物,浓度较高。若要在人体中达到相近的有效浓度,一个成年人每日需摄入约1500克的新鲜冬瓜(相当于12碗冬瓜汤)。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日均冬瓜摄入量也不足500克,远达不到实验中的有效阈值

即便有人能吃完这一日份的冬瓜量,也还需面对其带来的身体负担:冬瓜性寒凉,具有较强的利水渗湿作用。依照中医理论,短期内大量食用极易损伤脾胃,导致腹胀、便溏。“喝一两碗还行,但连续几天大量吃,肠胃受不了。”一位曾尝试“冬瓜减脂法”的网友坦言。

不过,尽管食补路径存在种种现实阻碍,科学界也并未就此止步。近年来,研究人员正致力于保留天然成分安全性的基础上,突破“吸收率低、起效慢、所需剂量大”的瓶颈。

于是,​“提取、浓缩、复配”​​成为关键解题思路。以国内老牌生物科技企业TS为例,其在冬瓜多糖护肝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采用现代工艺筛选出更高效的活性成分组合:担子菌提取物+二氢杨梅素,以更高效的方式瞄准肝脏代谢与抗炎通路。

基于该思路研发出的国产护肝科技“倍-清-肝(LIVERPURE)”​,近期​在《凤凰》等主流媒体上备受热议。

公开资料显示,其成分之一的担子菌提取物经研究证实可激活肝脏解毒酶,加速酒精与内源性毒素分解;​​与冬瓜借助多糖“间接调节代谢”相比,其作用更为直接高效,且无需依赖大量摄入​​。

另一核心成分二氢杨梅素,则能​​精准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这是肝纤维化的关键起始环节),​​​​阻断纤维化进程。​​这与冬瓜多糖“抗炎修复损伤”的方向一致,但干预更为精准​​。

在第三军医大学的临床研究中,使用该组合干预三个月后,受试者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核心指标AST、ALT分别下降了38%和25%。

此类“成分明确、机制清晰”的科技,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据商智数据统计,“倍-清-肝”在京D东等平台上复购率超67%,大量来自北上广深35-65岁的商务人群,在反馈中提及“应酬后不适减轻”、“体检数据好转”等体验。

“之前试过冬瓜汤、葛根水这些,但总坚持不下来。后来也是听朋友推荐,坚持服用了小半年,体检发现转氨酶真的降了。”一位来自广东的消费者反馈。这表明,对于有护肝需求的人群来说,这种​​更具确定性和便捷性的科学方案​​,正成为食补之外的重要补充。

03理性看待“食材护肝”,科学养护是根本

无论是冬瓜,还是其他传统食材,其价值都不应被神化,也不该被贬低。

正如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的,健康的基础是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的整体生活方式,而非依赖某一种“超级食物”。

冬瓜研究的真正启示在于,古人经验中埋藏着许多宝贵的活性成分线索,而现代科学的使命,正是将这些经验转化为清晰、可验证的成果。

因此,对于肝脏健康而言,最稳妥的方式仍是在坚持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根据需要,辅以经过科学验证的护肝科技,从而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养护。

来源:心血管内科张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