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流火,暑意正盛。作为湖南城市学院红色血脉,薪火“乡”传实践团的成员,怀揣着传承红色基因的热忱,我踏上了 “三下乡” 的征程。1100 公里,跨越湘晋两省,周立波先生在清溪插秧的老照片,武乡八路军纪念馆里那条磨到发亮的扁担,如两枚火种,为我照亮心中的困惑——
(通讯员:陈钰佳 何健涛 邹旭)七月流火,暑意正盛。作为湖南城市学院红色血脉,薪火“乡”传实践团的成员,怀揣着传承红色基因的热忱,我踏上了 “三下乡” 的征程。1100 公里,跨越湘晋两省,周立波先生在清溪插秧的老照片,武乡八路军纪念馆里那条磨到发亮的扁担,如两枚火种,为我照亮心中的困惑——思政人到底该怎样把“人民”二字讲到别人心坎里?
扎根文学沃土,播撒信仰火种
清溪村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而熠熠生辉,我们实践团队在此驻足。老照片与实物静静陈列,似在低语过往。我身为宣讲员,深感责任重大。“周立波先生,以笔为刃,深入乡土,将人民的悲欢离合凝于笔端。” 我指向那张周立波与村民共劳的照片,向孩子们讲述。“他扎根此地,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有了这部不朽经典。” 孩子们眼中透出好奇与向往。
团队协作默契,有人展示资料,有人组织游戏。绘画环节,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周立波。一个小男孩画下他与村民插秧的场景,我轻声询问,他回答:“周爷爷和我们一样,都爱着这片土地。” 思政课上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此刻有了生动的注解。周立波以笔为犁,耕耘文学田野,将人民写入历史。我们以宣讲为桥,让这份精神在孩子心间生根。
铭记烽火记忆,凝聚抗战精神
高铁北上,把窗外稻田换成黄土沟壑,我回到了我的故乡——山西武乡。武乡,这片烽火淬炼的土地,承载着太多抗日往事。八路军抗日纪念馆里,每件展品、每段文字都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艰辛。作为志愿宣讲员,我站在馆内,心情沉重又激动。整理思绪,我向游客开启宣讲。“看这张照片,八路军战士与村民并肩作战。在武乡,无人是旁观者,老人送子参军,妇女缝衣做饭,儿童站岗放哨,全民抗战的决心铸就了胜利。” “1942 年冬,武乡百姓用它挑过 2000 斤小米,走 40 里山路,送到前线。”我停顿,压低声音,“扁担比枪轻,却比枪更早抵达战场。”我结合展品,讲述英雄故事。从战士用过的武器,到村民支援前线的扁担箩筐,每件展品背后都有感人故事。
有游客质疑宣讲意义,我从容回应:“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传承精神,激励奋进。历史是教科书,也是清醒剂。” 在纪念馆,我与抗日英雄隔空对话。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历史的重温,对红色精神的传承。夕阳下,“人民战争” 四字被照得发亮,我深知宣讲不是背稿,而是让历史人物走进听众心间。
践行思政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周立波把自己种进土地,土地回赠他一部《山乡巨变》;武乡百姓把肩膀借给国家,国家回赠他们一个新中国。”从清溪的文学新章到武乡的烽火往事,这段宣讲路让我收获颇丰。红色宣讲,是精神的唤醒与传承。在清溪村,孩子眼中的好奇让我见到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希望;在武乡,游客的泪水与坚定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力量。
此刻,我忽然明白,宣讲不是把历史讲成过去时,而是把它翻译成现在进行时。清溪村的孩子们会长大,武乡的游客会返乡,只要他们记得对乡土的担当,“人民至上”就不再是试卷上的答案,而是肌肉记忆。
作为思政教育专业学生,要将思政理念融入宣讲,用故事、用情感,让 “人民至上”“爱国主义” 的理念变得鲜活。我在践行思政学子的使命,用行动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三下乡” 活动接近尾声,但我的红色宣讲刚刚开始。回到学校,我会分享所见所闻,带动更多同学加入宣讲队伍。我也会不断提升宣讲水平,让红色故事更生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闪耀更耀眼的光芒。青春的足迹印刻在红色土地上,初心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我用行动让红色宣讲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让红色精神在青春传承中熠熠生辉。
来源:薪火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