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禁酒令”的放宽还会循序渐进的推进,各个地方政府也在为提振消费,推出不同政策的利好消息,这无疑会为白酒市场带来阶段性机遇。但政策松绑,并不代表白酒市场需求“回春”,挑战仍在!
“禁酒令”的放宽还会循序渐进的推进,各个地方政府也在为提振消费,推出不同政策的利好消息,这无疑会为白酒市场带来阶段性机遇。但政策松绑,并不代表白酒市场需求“回春”,挑战仍在!
9月3日一过,持续三个月的最严“禁酒令”释放松动信号,这一变化在白酒行业掀起广泛讨论。
恰逢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临近,政策的微妙调整被不少从业者视作行业复苏的积极预兆。然而,一线市场的真实反馈却表示:短暂喘息背后,白酒行业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难题尚未破解,真正的回暖仍需跨越多重关卡。
利好信号来了!暖风真的在吹
政策松动的积极信号,正从多个地区、多个维度逐步释放,为低迷的白酒市场带来一丝暖意。
9 月 4 日,绍兴市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出台《2025 年绍兴市提振消费政策》。这份包含 15 项举措、新增 1.78 亿元政策资金的文件,聚焦 “激活消费场景、打造城市消费品牌”,其中针对餐饮消费的补贴政策尤为亮眼 —— 消费者在酒店举办宴席,若桌数达五桌及以上且消费满 10000 元,可按酒店销售发票含税金额分档获得补助,最高补贴额度达 5000 元。这一政策直接降低了大众宴请的经济门槛,而宴席作为白酒消费的核心场景之一,其需求激活将直接带动中秋、国庆期间的酒水销量,为区域白酒市场注入即时性动力。
另外据我们了解,8月在河南、安徽等区域的国企高管,已经陆续恢复在酒店的消费活动,其他四川绵竹也发出了积极落实白酒产业十条政策,惠及多家酒企。贵州仁怀市被明确为建设世界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重点区域,云南、湖北、湖南等地政府则通过引导性政策,鼓励公务员回归正常社交消费,为市场消费信心的修复添砖加瓦。
长期以来,政务与商务消费是高端白酒的重要支撑,严格限制此类消费对酒企渠道库存和价格体系造成巨大压力。如今政策的弹性化调整,不仅缓解了酒企与经销商的生存压力,更为其争取到了双节旺季的关键市场窗口,短期利好效应已初步显现。
松绑≠回暖,市场核心问题仍在
本次,最严“禁酒令”的悄悄松绑,虽然让那些被卡的喘不上气来的酒企以及经销商,获得了喘息机会,但白酒市场并未出现“V型反弹”。一线从业者的感受更为真切,政策松绑只是解决了 “能卖” 的问题,却未能攻克“不好卖” 的核心难题。
这点我们参访了多地多位大商,他们均表示:临近中秋,部分酒企的销售需求虽较7、8 月的淡季略有回升,但整体市场热度远未达标。高端酒领域,价格与销量倒挂的现象依然严重,以飞天茅台为例,其散瓶批价虽有小幅波动,但始终未能摆脱“倒挂”压力,部分次高端白酒的终端售价甚至低于出厂价,经销商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中低端酒市场则受困于消费场景缺失,乡镇宴席、大众聚餐等需求尚未完全恢复,销量仍在持续萎缩。不少经销商坦言“库存压得喘不过气,资金周转越来越难”。
因此说明政策松绑,并不代表白酒市场需求“回春”,这与“禁酒令”的核心思想有直接关系。
《条例》提出,公务员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不得在接待费中列支应当由接待对象承担的费用,不得已举办会议、培训等名义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限制的是政务接待工作餐场景。即便政策松动,这条底线也不会改变。
同时,政策调整只是让公务员能够以普通消费者身份,在私人时间、非公务场景进行个人消费正常社交。对此也有朋友反馈道:即使请领导吃饭,也需特别注意“别上中华烟,别喝价位达到国窖1573级别以上的高档白酒”。这说明禁酒令约束仍在,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
所以,“禁酒令”的松绑,像是给久旱的白酒行业下了一场“毛毛雨”,它能暂时缓解地面的干燥,但未能真正渗透至土壤深处,解决根系缺水的问题,创造新的增量市场。
消费场景回归,酒企需谨慎乐观,务实前行
回顾过去为期三个月的"最严禁酒令",虽然导致上半年白酒行业增速放缓,部分企业出现业绩下滑,但这也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白酒市场由"政务驱动"向"大众消费驱动"的结构性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阵痛”从长远看,对白酒市场的健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禁酒令”的放宽还会循序渐进的推进,各个地方政府也在为提振消费推出不同政策的利好消息,这无疑会为白酒市场带来阶段性机遇。酒企应抓住双节消费窗口期,采取务实策略,通过合理的促销政策和渠道管理,逐步化解价格倒挂难题,重建健康的市场秩序。
同时,酒企更需正视消费底层逻辑的改变,不要再寄希望于“政务消费”的回归。唯有与腐败饮酒划清界限,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真正理解并响应消费者需求,从产品创新、渠道建设、品牌传播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变革,才能在寒冬之后迎接真正的春天。
来源:夜雨沉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