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抱着她发抖的肩膀,指尖触到她后背被推搡的红印——那是上星期小明抢她玩具时留下的。突然想起我小时候的经历:三年级时,同桌丢了铅笔,硬说是我拿的,我站在教室后面哭了整整一节课,直到老师在她自己的书包里找到铅笔。
朵朵攥着被踩得皱巴巴的作业本冲进家门时,眼泪正顺着睫毛往下掉,把胸前的红领巾浸成了深粉色。
她扑进我怀里,声音哽咽得像被揉皱的纸:“妈妈,小红说我偷了她的橡皮,还说我‘手脚不干净’,明明我根本没碰过……”
我抱着她发抖的肩膀,指尖触到她后背被推搡的红印——那是上星期小明抢她玩具时留下的。突然想起我小时候的经历:三年级时,同桌丢了铅笔,硬说是我拿的,我站在教室后面哭了整整一节课,直到老师在她自己的书包里找到铅笔。
那时我多希望有人告诉我,除了哭,还能怎么保护自己?
晚上睡前,我拿出朵朵的绘本,翻到《小刺猬的刺》那一页——小刺猬的刺不是用来扎人的,而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我指着书上的刺说:“朵朵,你的‘刺’不是骂人的话,而是像小刺猬一样,用冷静的话告诉别人:‘你不能这样对我’。”
第二天放学,我和朵朵玩“角色扮演”:我扮演小红,叉着腰说“朵朵偷了我的橡皮!”朵朵一开始还缩着肩膀,我握着她的手,让她看着我的眼睛,慢慢说:“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是我?”我故意装出不耐烦的样子:“我昨天看见你盯着我的橡皮看!”
朵朵接着问:“你什么时候看见的?在哪看见的?”我愣了一下,突然笑了——就像当年我被冤枉时,对方也说不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其实,很多孩子的“冤枉”都是“随口一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63%的儿童冲突中,“指责者”并没有明确证据,只是“觉得对方像”。
而当孩子用“反问句”把“自证清白”的压力推回去时,对方往往会因为“没底气”而退缩。就像后来小红找到橡皮后,红着脸对朵朵说:“对不起,我没看清。”
上周三,朵朵回家时举着完好的铅笔盒,眼睛亮得像星星:“妈妈,今天小明想抢我的铅笔,我站直了说‘这是我的,请还给我’,他就把铅笔放下了!”
我想起儿童教育专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说的:“孩子的‘气势’不是声音大,而是‘身体语言’——站直、眼神坚定、声音清晰,这些信号会让欺负者觉得‘这个人不好惹’。”
朵朵以前遇到小明抢东西时,只会低头哭,结果小明越抢越凶;而这次她站直了身子,眼神盯着小明的鼻梁(我教她的“不怯懦也不挑衅”的眼神),声音虽然不大,但很坚定,小明反而愣了一下,把铅笔还给了她。
欺负者的“乐趣”,往往来自“对方的恐惧”。当孩子给出“我不怕你”的信号时,欺负者的“成就感”就会消失。就像朵朵说的:“小明本来想笑,可我没哭,他就不笑了。”
昨天放学,朵朵蹦蹦跳跳地告诉我:“妈妈,今天小刚骂我‘笨蛋’,我就说‘你说我是笨蛋?’,他居然挠着头说‘我就是随便说说’!”
我笑着摸她的头——这是我教她的“万能技巧”。心理学上叫“镜像技术”,当你冷静地重复对方的话时,就像给对方一面镜子,让他自己审视自己的行为。
很多孩子的“骂人”都是“下意识的”,比如小刚,他可能只是想“引起注意”,但当朵朵重复他的话时,他突然意识到“这样说不好”,所以才会道歉。
其实,“重复”的真正作用,是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当孩子被骂时,第一反应是“生气”或“害怕”,而重复对方的话能让他从“情绪脑”切换到“理性脑”。就像朵朵说的:“我重复他的话时,突然想到‘他为什么要骂我?’,然后就不生气了。”
晚上,我陪朵朵读绘本,她指着《小刺猬的刺》说:“妈妈,小刺猬的刺不是用来扎人的,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对吗?” 我点点头,突然想起白天看到的一句话:“最好的教养,是有不伤害别人的善良,也有不被别人伤害的力量。”
其实,我们教孩子“吵架”,不是教他“赢”,而是教他“赢回自己的尊严”。就像朵朵今天说的:“妈妈,我今天没有哭,因为我知道,我没做错事,我不用害怕。”
你家孩子有没有遇到过被冤枉或欺负的情况? 你是怎么教他处理的?是让他“忍一忍”,还是教他“用冷静的话保护自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毕′竟,每个孩子的“铠甲”,都需要我们一起帮他筑造。
就像朵朵说的:“妈妈,我现在不怕了,因为我知道,我有‘刺’,但我的‘刺’是温柔的。”
而这,就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来源:火龙果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