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钢铁洪流伴着铿锵的履带声碾过长安街,五代战机编队撕裂长空,东风-5C洲际核导弹庞大的身躯在12辆运输车驮载下压轴亮相...
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钢铁洪流伴着铿锵的履带声碾过长安街,五代战机编队撕裂长空,东风-5C洲际核导弹庞大的身躯在12辆运输车驮载下压轴亮相...
全球军事观察家们的镜头随之剧烈抖动,这是一场展示四型高超音速导弹、双座隐身战机、舰载激光武器的盛大阅兵式。
它不仅刷新了世界对中国军力的认知,更抛出一个震撼性问题:中国是否已登上全球军事巅峰?
大国重器已出
93阅兵的盛大场景已刷屏全网。
当长安街的地面被履带碾出低沉吟唱,当天空被战机群撕裂成蔚蓝画卷,这场阅兵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行走的“军工百科全书”。
无数军迷们满心激动的同时,纷纷发出哀嚎,称一场阅兵让自己从“军迷”变成了“军盲”。
没办法,此次阅兵展示的新型武器实在太多、太先进。
先来看最后压轴的核武导弹群。
阅兵前军迷们还在讨论,这次会不会再次见到东风-41,甚至有人在畅想,咱妈有没有已经偷偷搓出东风-51。
结果很遗憾,东风-51没看到,但东风-61出来了,这是陆基洲际导弹中的“灭国神器”。
据相关资料显示,这款首次公开露面的“大杀器”,单发携带18枚分导式核弹头,每枚当量相当于10颗广岛原子弹。
这意味着一次发射≈360枚原子弹同时爆炸,足以让一个中型国家的军事基地和工业中心瞬间化为焦土。
更恐怖的是,它实现了“随地发射全球必达”的能力——无论从青藏高原还是沿海平原,1.4万公里射程覆盖所有潜在敌国。
且不同于笨重的传统导弹,东风-61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等离子隐身涂层组合。
发射后以35倍音速冲出大气层,再以“打水漂”方式滑翔变轨,现有反导系统连它的尾焰都摸不着。
用军迷的话说:“它的存在,就是让对手的核按钮变成心理安慰剂。”
可这样的大杀器,在阅兵中居然不是最后一个出场,因为后面还有一尊更“逆天”的东风-5C。
东风-5C,这个编号乍一听似乎有点落伍,液体燃料的推动力在东风系列中似乎也不常见。
阅兵前一天网友们刷到东风-5C入京的画面还在质疑,为何有了东风-61,还要留它?
难不成又跟东风-5一样,只是作为洲际导弹系列的老大哥,象征性的出场?
可当网友疑惑“老古董为何不退场”时,阅兵解说词16字道破天机:“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这位液体燃料老将有三大不可替代性:15000公里全球无死角覆盖,比东风-61多出3000公里,连南极科考站都在靶心范围内。10+核弹头饱和打击,专为“末日决战”设计,一枚导弹瘫痪整片大陆。发射井里的定海神针,虽不如机动发射灵活,但常年战备值班,随时雷霆反击。
导弹方阵之后,便到了战机上场,当一款款各式战机呼啸飞过天安门时,军迷们最关注的莫过于歼-20S和歼-35。
作为全球首款双座隐身机,歼-20S后座不是乘客,而是“无人机指挥官”
当歼-20S双座舱划过天安门,外媒惊呼“中国重新定义五代机”。
前舱专注飞行,后舱手握三维全息战术屏,实时指挥4-6架隐身无人机。
去年珠海航展的模拟战中,1架歼-20S操控无人机群成功“击沉”航母靶船,验证了“1人+AI=空中突击旅”的颠覆性战力。
至于歼-35A,则让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从以前的“三剑客”升级为“四剑客”。
其舰载机型号,更是让中国五代机成功上了航母的甲板,以直线提高中国航母战群的护空能力。
除了以上大国重器,阅兵仪式还向全世界展示了一系列高精端科技武器,尤其是在无人作战领域。
陆地上,四足机器战狗,标配扫雷臂、红外透视仪、炸药投放器。
楼房倒塌的废墟中,它们能钻入缝隙定位幸存者;城市巷战时,集群冲锋吸引火力,为步兵开辟安全通道。
海上,无人隐身艇涂装海浪迷彩,夜间贴近敌舰释放电磁干扰;智能潜航器潜伏航道撒播智能水雷,专炸万吨货轮。
当它们组网行动时,连美军的濒海战斗舰也得退避三舍。
天上,激光炮0.3秒烧穿无人机引擎,单发成本仅1度电;微波武器百米范围“电子窒息”,瘫痪整个蜂群;智能弹药专克高超音速目标,拦截成功率超90%。
在看到以上种种武器列队走过长安街时,所有国人心里都有一句话想要递给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楼:这些东西,你们有吗?
中美顶尖武器对比
看完中国阅兵后,所有人都会下意识拿中国军事实力与美国做对比,那么两国军力对比究竟如何呢?
中国的歼-20S此刻或许正操控着无人机僚机组网突防,而美国空军的YFQ-42A无人僚机去年才仓促首飞,至今仍在沙漠测试场蹒跚学步。
中国“鹰击”系列导弹已形成从反舰到对地的家族化打击体系,而美国AGM-183A“暗影”导弹刚宣布服役,射程却仅有鹰击-20的三分之一。
若把武器竞赛比作牌局,中国在激光防御这张王牌上已抢先出牌:最新驱护舰上旋转的激光炮塔正以每发几美分的成本拦截百万美元级反舰导弹,美军同类的HELIOS系统却仍在实验室调试参数。
不过太平洋彼岸的牌手依然握着厚实的筹码。
当东风-5C洲际导弹以12轴运输车的庞大体量震慑观礼台时,五角大楼的民兵-3发射井里的也有超过5500枚核弹头,这个数字是中国现存核力量的十倍有余。
中国第三艘电磁弹射航母刚完成系泊试验,美国11艘核动力航母早已将全球海域切割成责任区,尼米兹级甲板起降的F-35C机群规模,远超福建舰未来搭载的歼-35总数。
在阿拉斯加空军基地,B-2隐身轰炸机的战略打击力量,还要等待中国轰-20的正式亮相才能迎来东方对手。
不过,当观察视角从装备转向战场体系,两国的军事对比就更加有意思。
关岛安德森基地的计算机正推演“闪电航母”战术:用两栖攻击舰搭载F-35B实施分布式打击;而中国沿海某指挥中心大屏上,可能是无人机蜂群正与076舰的电磁弹射器联动测试。
前者延伸现有装备生命力,后者直接重塑海战规则。
这种思维差异在核战略领域尤为鲜明,美国苦心经营三位一体核力量七十余年,中国却用东风-61陆基导弹搭配巨浪-3潜射导弹的组合,以最小成本实现核常兼备的全球覆盖。
就像两位棋手,一方执着增加棋子数量,另一方专注改变游戏规则。
没人会轻视那11支航母战斗群的存量优势,但中国船厂龙门吊下同时总装的5艘神盾舰,正以美日年产量之和的节奏改写双方的力量天平。
当东风-41导弹的投射质量超越三叉戟Ⅱ-D5,当歼-20S的战场感知能力压制F-22,珍珠港锈迹斑斑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却依然锈迹斑斑。
此刻西太平洋的波涛间,中国航母编队正练习首次远洋补给,而关岛军港的美军补给舰已在此停泊半个世纪。
几样武器的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两国军工正以迭代式的速度走向一上一下两个极端,这才是美国人最头疼的。
全球第一?
除了与美国对比之外,军迷们心里头还有另一个问号:咱们中国的军力,现在算不算得上世界第一了?
东风-5C那大家伙隆隆驶过天安门的场面确实震撼,歼-20S编队低空呼啸的声音听着就提气,还有那些名字听起来就科幻感十足的“鹰击”高超音速导弹,都实实在在地秀了一把肌肉,让人忍不住想,咱是不是已经站上巅峰了?
这事儿吧,得既看到咱手里攥着的硬牌,也得明白咱还在爬的坡。
先说咱手里这些让人心里踏实的硬牌,确实亮眼,有些地方甚至让老对手都挠头。
最拿得出手的,就是咱们在西太平洋这片家门口“说了算”的本事,也就是所谓的“区域拒止”。
这可不是光靠嘴皮子吹出来的。
像鹰击-21这类反舰导弹,速度快得让现有的防空系统都成了“慢动作回放”,再配上076两栖攻击舰上能弹射隐身无人机的黑科技,家门口这片海,咱是真有底气把它打造成一个让外人不敢轻易闯进来的“安全区”。
大洋彼岸的航母战斗群,以前可是耀武扬威的象征,现在在这片海域,它们的活动自由度和安全感,可就得大大打个折扣了,这可不是咱们瞎猜,连他们自己的报告里都透着几分忌惮。这种家门口的绝对优势,就是咱们当前最硬的底气之一。
再就是“核威慑”这块压舱石。
东风-61这种能从陆地上打遍全球的洲际导弹,射程稳稳当当超过1.4万公里,还能像天女散花一样扔出多个分导式弹头,指哪打哪。
加上能从海里悄悄发射的巨浪-3,还有空基的惊雷-1,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架子,算是真正搭起来了,全球任何一个角落,都在咱们的覆盖范围内了。
中国军工还有一点特别优势,那就是“中国速度”和“性价比”。
055万吨大驱,一年下水的数量,比美国和日本加起来造的同类舰艇还多。
那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新概念武器,比如舰载激光炮、电磁炮,中国不仅搞出来了,用上了,成本还控制得相当漂亮。
激光拦截一发来袭导弹的成本,据说只有传统防空导弹的十分之一。
这种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优势,是中国能持续快速提升军力的坚实后盾。
不过我们也得清醒,世界第一这顶帽子,现在戴还有点早,中国有几个“坎儿”得迈过去。
第一个就是核武库的“量级差”。
咱现在手里满打满算,能随时拉出来用的核弹头,大概也就410枚左右。
这个数字,别说跟美国比了,连人家的零头都够不上。
核威慑这东西,讲究一个“确保相互摧毁”,意思就是哪怕我先挨揍了,我剩下的核力量也能保证把你家也抹平,让对方不敢轻易动手。
这400来枚,面对人家几千枚的规模,“二次反击、确保毁灭”的能力,就显得有点单薄了。
人家能承受的损失比咱们大得多,这对咱们的战略威慑力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短板。
要真正坐稳顶级玩家的位置,核弹头的数量和投送载具的规模,都得再往上提一提,这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更硬的和平底气。
第二个“坎儿”就是远洋投送能力,说白了,就是中国的航母和海外基地还不够多。
现在满打满算,能动的航母就两艘,虽然进步神速,但跟美国那十几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庞大舰队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人家那些航母,配上全球几百个军事基地,真能做到全球热点地区“24小时到达”,想在哪秀肌肉就在哪秀。
咱们呢,想去远一点的地方维护利益、展示存在,就有点“鞭长莫及”的感觉了。
航母不是一天建成的,海外基地的建立更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政治,这都是需要时间和智慧去积累的硬功夫。
没有强大的远洋投送能力,“世界第一”的影响力就出不了远门。
所以综合来看,长安街上那钢铁洪流和战机轰鸣,确实展现了中国从“韬光养晦”到有能力、有底气“亮剑慑敌”的巨大转变。
在几个关键领域,比如让导弹快到没法防的高超音速技术、科幻感十足的电磁武器、核常兼备能灵活应对不同威胁的导弹技术,咱们确实实现了“非对称超越”,甚至在某些点上形成了技术代差,让老牌军事强国都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不得不调整策略。
这种突破,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值得骄傲。
但“世界第一”这称号,分量太重了。
它不仅仅看你有几件最先进的武器,更要看你能不能把力量投射到全球任何角落,有没有遍布全球的盟友和基地网络支撑你的行动,有没有经历过各种复杂局面的考验并形成成熟的应对体系。
再者说,中国发展这些大国重器,终极目标从来都不是争什么“第一”的虚名,而是为了扎扎实实地守护好脚下这片土地。
这条路,咱们走得踏实,也看得长远。
结语
长安街上的钢铁洪流,见证了中国从“韬光养晦”到“亮剑慑敌”的战略转身。
当东风-5C核导弹的身影掠过观礼台时,五角大楼周围的披萨店订单量暴涨三四倍。
美国人再怎么嘴硬,也不得不连夜加班拿着放大镜研究中国亮相的新武器,忧心忡忡对比着两国军备参数,唯恐真的被中国赶超甩在后面。
但美国人殊不知,他们最在意的“世界第一”,恰恰是中国最不在乎的。
大洋彼岸的11艘核动力航母、千枚核弹头、数百海外基地,从来都不在中国的关注范围内。
中国发展军武力量的第一目标,永远是守卫国土、保卫和平。
在此目标下,所谓的军事全球第一已经没了任何意义。
九三阅兵武器装备初次亮相占比高[N].北京商报,2025-08-29(002).
程醉.大国重器:东风系列导弹[J].少儿科技,2021,(Z2):66-67.
来源:猫爷的渔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