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雄把命都献给了国家,家乡不能忘了他。”王升奎说。2013年,村里建起了高永祥纪念广场。如今,这里成了青少年教育基地、党史学习点。
灵台县王家庄村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半身塑像。他是高永祥,是这片土地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
每天清晨,56岁的老支书王升奎总会到广场走走看看。他在村里干了二十多年,一心想把红色资源挖出来,让家乡变个样。
“英雄把命都献给了国家,家乡不能忘了他。”王升奎说。2013年,村里建起了高永祥纪念广场。如今,这里成了青少年教育基地、党史学习点。
高永祥,原名高仓贵,1912年出生于王家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并加入红军,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灵台籍第一位中共党员。他在部队屡立战功,从排长逐步晋升为营长、团长。
1945年7月,高永祥在山西神池县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他,当地将其牺牲地横山村改为永祥村,横山改为永祥山。2015年,高永祥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
高永祥的名字,在王家庄、在灵台县扎了根。
去年,村里迎来近50个参观学习的团队,仅今年“七一”,就来了1200余人。
村里借着他的名,办起“仓贵小院”农家乐,酿出“仓贵”黄酒,靠着红色旅游,一步步朝示范村迈进。
从2013年到现在,高永祥纪念广场已举办超过两千场活动。
王升奎见证了王家庄村的转型。“我们修广场、建馆,不光是纪念,更要把红色资源变成发展资源。”依托广场与纪念馆,村里打造“红色旅游+”,推出“仓贵小院”农家乐、“仓贵黄酒”作坊,申请3A级景区,带动农副产品与小吃销售,形成“纪念——教育——旅游——增收”的闭环。
58岁的朱小文是王家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如今整天在采摘园里忙活。除草、施肥、剪枝、摘果,他什么活儿都亲手干。从小听高永祥的故事长大,英雄那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早就融进了他的血脉里。
“英雄不怕难,咱种地也不能喊累。”2023年3月,朱小文负责村里50亩采摘园的经营。就他一个人打理,天天从早忙到晚。2024年,果园为村集体创收6万多元,今年进入盛果期,预计能挣到10万元。
“全靠红色旅游带来人气,果子卖得顺畅。”老朱一边摘果袋一边说,“咱这也是沾了英雄的光。”
高永祥的精神,不仅深植于这片土地,更活在了普通人的劳作中。
星火乡包村干部杨小兵说,“这些年,我们正是用高永祥精神带动王家庄发展。”
村里搞起红色旅游,带活了经济。种樱桃、黄桃,开农家乐,村民增收了,村集体也不断壮大。
接下来,村里打算做三件事:建好红色教育基地,让参观学习更有收获;用短视频、直播这些新方式,把高永祥的事迹传得更远;将红色精神和经营、村务拧成一股绳,真正以红色精神推动乡村振兴。
高永祥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座桥,连起了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在灵台,在这片被红色精神浸润的土地上,每一个安详的清晨、每一个踏实劳作的日子,都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红色,不仅是历史的颜色,更是今天幸福生活的底色。(孙筱娜)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