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被无序复制、传播、肢解、误读 | 专访艺术家高孝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6 18:34 2

摘要:高孝午的代表作《标准时代》于2004年首展发布。自2008年首次在北京发现其盗版以来,已先后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大量盗版。《标准时代》因太过经典,成了被广泛借鉴效仿、乃至全球山寨盗版的“地球人都见过”的流行艺术样式,并且已然成为一场全球跨文化、跨族群

高孝午的代表作《标准时代》于2004年首展发布。自2008年首次在北京发现其盗版以来,已先后在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大量盗版。《标准时代》因太过经典,成了被广泛借鉴效仿、乃至全球山寨盗版的“地球人都见过”的流行艺术样式,并且已然成为一场全球跨文化、跨族群、跨语境演绎的现象级文化事件。近年来,高孝午的《城市梦想》《再生》《宠神》等系列作品,也陆续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盗版情况。高孝午因此被媒体报道为“被全世界盗版最多的中国艺术家”。

高孝午《标准时代》首个展 北京 2004

作品被全世界盗版

2025年8月23日,由高孝午艺术工作室和奥地利章格律师事务所(Zanger-Bewegt)联合主办的《高孝午作品全球盗版维权情况新闻发布会》,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客厅举行,首次对外全面系统介绍工作室与多个国内外律师团队合作,自2008年首次维权以来,截至2025年8月在全球范围内的知产维权和保护情况。

左起:高孝午工作室维权负责人劳炜科,艺术家高孝午,章格(Georg Zanger)博士、教授,奥中商会副主席张红鸽

高孝午工作室顾问、维权负责人劳炜科介绍,基于高孝午作品被海量而复杂的盗版侵权情形,高孝午工作室自2018年起,以正本清源、肃清市场、倡导原创为出发点,进行全局部署下的常态化、综合性的知产保护和正名;在具体实践上,高孝午工作室采取多方协作的方式,在国内与陈强安知识产权事务团队、浙江婺一律师事务所王震团队、福建协同律师事务所高孝芙团队,在国际上与奥地利章格律师事务所(Zanger-Bewegt)章格(Georg Zanger)博士团队,对侵权行为按属性、所在作品系列、分区域的进行联动调查取证和提请法律处置。

“长久以来,有种说法主要将中国描绘成仿制品的源头,给中国带来了长久的污名。然而,现在如高孝午这样的案例表明,这种侵权行为也发生在西方,全球各地必须共同担起保护艺术创造力的责任,共同努力,构建全球艺术创作法治共同体。”章格(Georg Zanger)博士认为,KARE公司剽窃高孝午创作的雕塑作品《标准时代》,并公然售卖的事实,表明了一些西方公司对待中国知识产权的傲慢态度。

艺术家高孝午对《标准时代》作品发展历程和十余年来面对全球盗版的心路轨迹做了分享,“坚持不懈地创作一直是我的生命热情,我要用更多的作品和创作行动表达我的艺术态度和立场。我们艺术家是靠创作活着,希望我们的创作成果能被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才可能保持健康的艺术状态,并持续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让我们为原创精神发声,一起享受创造性的生命状态,就像享受清晨的新鲜空气。”

艺术家高孝午

2018年6月至2025年8月,高孝午工作室对收到的700余起有效侵权行为线索进行了分类处理和调查取证,对其中610多起侵权行为,通过发送律师函和律师跟进等方式,已实现侵权主体停止侵权,部分主体积极向高孝午工作室赔礼道歉等;对于发律师函无效和个别侵权性质严重的61起侵权行为,国内外相关律师团队依法提起诉讼,截止到8月25日,《标准时代》作品相关侵权诉讼案件26起,已结案12起,在办案件14起。《城市梦想》、《再生》、《宠神》系列作品相关侵权诉讼案件35起,已结案16起,在办案件19起。

胡润百富 · 高孝午专访

胡润百富:从2008年开始维权,从艺术家的身份出发您的切身体会是怎样的?

高孝午:

全球性的盗版事件对作品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不仅仅是出于版权考虑,而是从艺术品本身的内核出发,放大了被误读的范围。这几年来全球性的维权行动中,虽然有很多令我感到心力交瘁的地方,比如需要补充很多法律性的知识,但我也获得了一些微妙的成就感,就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是能够引起全球传播的,我们的原创精神正在成为全球艺术力量中不能被忽视的一部分。

胡润百富:《标准时代》创作于2004年中国入世初期,您称其回应了“标准化喜乐”的社会情绪。那盗版的全球化是否恰因“鞠躬人”精准隐喻了消费时代的共性焦虑?

高孝午:

中国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期,是一个全球与中国自身都动力澎湃的时代。在西方文化体系与生活方式的强力渗透下,工业化深刻塑造了新的社会生态,并催生了模式化(Standardization)这一核心现象:日复一日的重复行为,使城市化急速推进中的群体呈现一种均质化状态。它无处不在,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显著也最令人触动的景观。

作为艺术创作者,我对模式化有着天生的敏感。在我看来,它抽离了城市生活的真实生命力,将个体规训于一种看似“宽容”实则“规训”的生存框架之中,本质上与人们渴望追求的幸福和自由相悖离。

《标准时代》系列应运而生。我选择“白领阶层”作为最具象征性的载体。这一群体身处经济全球化前沿,是标准化模式最典型的承受者与体现者。作品中的“鞠躬人”——那个反复出现的、谦卑而模式化的躯体动态(胖人、瘦人、女人),超越具体个体,成为一个时代人群的集体肖像。

所以我想是的,《标准时代》正是对那个特定时期弥漫的“标准化喜乐”社会情绪的回应,是在繁荣表象之下,个体面对强大的经济与文化整合力量时,所产生的无形压力和潜在的生存焦虑。模式化的“鞠躬”姿态是一种共性困惑,隐喻了消费时代、全球化浪潮中个体身份与行为模式的趋同。

高孝午《后标准时代》 墨尔本艺术节 2012

胡润百富:您的作品被盗版并引发“关系美学”讨论,即盗版泛滥反而印证原作的社会符号价值。您是否认为抄袭既是侵权行为,也是某种扭曲的“公众认同”?如何平衡这种矛盾?

高孝午:

《标准时代》等作品的创作,源于我希望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批判意识融入艺术表达的动机。这种表达并非简单的迎合,而是尝试以带有反讽意味的艺术表达,化作一面“社会之镜”,映照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引发观众对自身生活与内心平衡的审视。

面对盗版泛滥所衍生的复杂现象,包括客观上印证作品社会符号价值的扭曲“公众认同”以及所谓“关系美学”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悖论:盗版行为看似扩大了作品的可见度,实际构成了对作品精神内核的系统性戕害。这种伤害不仅仅是经济权益受损,而是对艺术家、对作品精心构建的讽刺性与批判意图的消解,作品在脱离我原本的创作语境后,被无序复制、传播、肢解、曲解,逐渐沦为浅表的视觉消费或娱乐化的“嘻哈一笑”。

高孝午《陌生人(未来标准)》2024

胡润百富:威尼斯首发的《陌生人(未来标准)》以“外星鞠躬人”探讨AI伦理,该主题会否会进一步扩展?

高孝午:

我一直用艺术凝视时代剧变。2021年,当元宇宙的幻想、人工智能的狂潮甚至星际殖民的野心同时冲击人类认知时,我清晰地感受到——我们正在被抛入一个彻底颠覆的历史断层之中。这种带着战栗与敬畏的“诚惶诚恐”,直接催生了《陌生人(未来标准)》。

这次创作中我将《标准时代》里那些鞠躬的躯体,锻造成了冰冷的金属造物。它们像来自异星的访客,也像人类自己制造的傀儡。这不是简单的形式更新,而是对文明断层的预警:当《标准时代》还在探讨工业化浪潮下人性如何被“标准化”扭曲时,AI带来的却是存在根基的爆破——我们的面容、行为逻辑、思维模式乃至“人”的定义本身,都可能被技术重构。

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命名为“寻找陌生人”,正是想叩问这个致命命题:当我们在狂热追逐科技神话时,会不会正亲手把自己放逐成“自我的异乡人”?那些看似进步的“未来标准”,会不会成为囚禁灵魂的新牢笼?

在这场寻找陌生人的旅程,我始终相信,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坚守、对真实幸福的追寻终将指向对自我本质的永恒回归,这是永远不变的。

本文系胡润百富专访,素材来源于受访者

来源:胡润百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