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素问》的《阴阳离合论》等篇。它并非描述有形的解剖结构,而是用以阐释宇宙及人体内部“气”这一根本能量,在其运动变化中所呈现的六种功能性状态或阶段。这六种状态两两配对,分属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与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共同
“开、阖、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素问》的《阴阳离合论》等篇。它并非描述有形的解剖结构,而是用以阐释宇宙及人体内部“气”这一根本能量,在其运动变化中所呈现的六种功能性状态或阶段。这六种状态两两配对,分属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与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循环不息的气化运动模型。
总纲:开、阖、枢的含义
:意为开启、布散、宣发。是气向外、向上运动的初始和旺盛状态,如同门户之打开,使气能量得以释放和输布。:意为闭合、收敛、收藏。是气向内、向下运动的终末和储藏状态,如同门户之关闭,使气能量得以收敛、内聚和贮存。:意为枢纽、转轴、枢机。是气运动过程中,介于“开”与“阖”之间的关键转换点。它主导着气机运动方向的转变,是气能顺畅转化的调控中枢,如同门轴一般,掌控着开与阖的动静转换。三阳之气的三种状态(关乎外部与阳能的循环)
太阳为“开”:“太阳”代表人体最盛大、最表层的阳气。其状态为“开”,意指阳气如日之升发,盛大而布散于体表。它主管一身之表,负责将卫气和津液宣发、输布到周身,以温煦肌肤、抵御外邪、司汗孔之开合。此状态如同将城门大开,让能量布散于外,是防御和供给的外部屏障。若“开”的功能失常,则可能导致表虚易感或腠理闭塞。阳明为“阖”:“阳明”代表阳气极盛之后,转入收敛、内聚和沉降的状态。其状态为“阖”,意指阳气开始向内、向下收降,如同将释放出的能量回收、敛聚,并进行消化、吸收和转化。它主导“传导之官”的功能,使水谷之气得以腐熟、通降。此状态是阳气由释放转向收藏的关门和熔炉。若“阖”的功能失常,则气机壅滞于内,不得通降,而生胀满、燥结之症。少阳为“枢”:“少阳”代表初生、柔和的阳气,其状态为“枢”。它位于半表半里之间,是气机在“太阳之开”(向外)与“阳明之阖”(向内)之间转换流转的枢纽。少阳之枢机运转正常,则表里之气得以沟通,进退有序,阳气可出可入,流畅无碍。它如同一个调节阀,掌控着气机内外出入的通道和节奏。若“枢”机不利,则气机的升降出入便会受阻,产生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病变。三阴之气的三种状态(关乎内部与阴能的循环)
太阴为“开”:“太阴”代表人体最盛大、最表层的阴气(津液、水湿等)。其状态为“开”,并非向外发散,而是指阴津、水谷精微等物质由内向外、由中焦向四周布散和输运的状态。它主管运化,将水谷精微“开启”并散播到全身,如同将仓库中的物资分发出去,以濡养四肢百骸。若“开”的功能失常,则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表现为腹胀、泄泻等。少阴为“枢”:“少阴”代表人体根本的生命能量(心肾真阴真阳),其状态为“枢”。它是连接“太阴之开”(布散)与“厥阴之阖”(封藏)的深层枢纽,主宰着人体阴阳的根本转化和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少阴之枢,调和心火与肾水,使水火既济,阴阳相交,是维持生命活动稳态的核心枢机。此枢机失灵,则根基动摇,可出现精神萎靡、四肢厥逆等危重证候。厥阴为“阖”:“厥阴”代表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有“尽”、“极”之意。其状态为“阖”,意指阴气的收藏达到极致,同时孕育着阳气重新生发的转折点。它如同最后的关门,将能量最大限度地封藏起来,但同时门轴(枢)已在内部开始转动,为下一次“开”做准备。它协调阴阳之气的最终交合与转化,若“阖”的功能失常,则封藏不固,或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可出现厥热胜复、寒热错杂的复杂情况。总结而言,“开、阖、枢”是古中医用以描述气机循环运动中六个关键功能性节点的理论。三阳主外,规定了阳气从生发布散(开)、到极盛收敛(阖)、再到转换枢转(枢)的流程;三阴主内,规定了阴津从布散运化(开)、到根本转化(枢)、再到极致封藏并孕育新生(阖)的流程。六者环环相扣,以“枢”为机变,以“开阖”为动静,共同维系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是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根本保证。
来源:健康知识科普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