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大阅兵史无前例展现数十种全新装备,令人眼花缭乱,官方更是官宣关系解放军首款空射核导弹,轰6N搭载彻底完善中国空基核打击力量,美专家:射程已经覆盖全美。
9.3大阅兵史无前例展现数十种全新装备,令人眼花缭乱,官方更是官宣关系解放军首款空射核导弹,轰6N搭载彻底完善中国空基核打击力量,美专家:射程已经覆盖全美。
大屏幕切到核导弹第一方队,白色巨弹伏在军用重卡上,侧壁标着醒目的JL-1三个字母,中文代号惊雷-1。镜头略一推近,导弹弹头呈细长的双锥体,弹体通体光洁,尾部是四片三角固定尾翼,正中心一个火箭喷口。直播解说跟上,确认它属于新一代空基远程核常兼备导弹。这可不是常见的巡航导弹外形,完全是另一套路数。
这枚导弹的第一次公开亮相,直接选在核导弹第一方队,含义不言自明。它不是简单的“带核能力”,更像是空射核打击力量的压舱石。和以往传闻、模糊照片不同,这回摆在阳光底下。它从哪来,要飞多远,打的是什么目标,直播画面没给答案。外界把视线迅速投向那些盯图识器的专家们,试图从画面里的每一条加强筋、每一寸外形,扒出它真正的定位。
有美方专家在社交平台发文给出了一套观察结论。按画面估算,惊雷-1的长度大致在10到12米之间,直径在1.5到1.8米这个量级,全弹质量可能落在数吨到十吨级。双锥体弹头不是装饰,这个外形是近年来高超声速再入体、滑翔体常见设计,讲的是在高马赫飞行里的升阻权衡,保证末段还能机动、还能突防。尾部四片三角尾翼,配中心喷口,典型的固体火箭弹道类布局。
关键还在那张特写里看不见的东西。它没有进气道。若走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那条路,比如涡轮加冲压、或者超燃冲压,导弹腹部、侧面必然要开大嘴,留长长的进气道,这回通体光滑。这一条就把它从“吸气式巡航”里划出来,落在“固体火箭助推的弹道/滑翔类武器”里。换句话说,它不像飞机那样一路吸气烧油飞,更像一枚被轰炸机带上天、在高空再次点火冲刺的空射弹道/滑翔导弹。
这类导弹的一个老难题是推进级数。外界有猜测称,惊雷-1的射程可能达到8000千米门槛,已经逼近洲际。单靠地面起飞,这个数字很难。专家的推断是,空射本身就像给导弹做了第二次助跑。高空抛投,空气稀薄,初始速度高,可把能量损失压下去。画面上隐约能看出两节助推段,这样的布局配合空射环境,射程被拉长并不稀奇。若搬到地面去打,同样的弹体在大气低空挤压里跑不出空射那么远,这个差距很现实。具体参数官方没公布,这些射程数字属于外媒和专家的判断,有待进一步权威信息。
它在核导弹第一方队里亮相,央视在直播里明确给了核常兼备的定位。这条表述改变了过去外界对那张模糊照的想象——很多年里,人们把轰6N腹下那枚大型外挂导弹称作未知型号,有美媒甚至给了临时代号,CH-AS-X-13。还有过一阵被误读为“空射版东风21D”的讨论。如今摆在眼前的惊雷-1是一套全新设计路线,目标的确更远,也更复杂。
再看载机。轰6N被寄予厚望不是一天两天。能不能挂、挂多大,决定了空基打击能飞多远。这些年它的外形变化很直白:取消内置弹舱,机腹做出凹陷并加强,给中线挂点留足强度和间隙,就是为了放得下这种十余吨级的大型空射导弹。也有一个关乎半径的硬条件,轰6N具有空中受油能力。单机油箱不够,空中完成一次对接,航程直接被拉长。
拿战时的思路去推演,图景就清楚了。轰6N挂载惊雷-1出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机动半径能被放大到三四千千米量级。再前出至远东、北太平洋的发射海域,找一个合适窗口抛投,如果导弹本身具备那种级别的射程,整个打击圈会铺到非常远的位置。有美方专家甚至给出了覆盖美国大陆的判断。这种表述目前还是专家观点,相关指标以官方权威发布为准,但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载机推前发射点,导弹再接过接力棒,中间把反应时间压得很短。
空射核弹第一次走上阅兵场,隐藏的是一套核力量结构的拼图。过去人们常说“陆海二位一体”,意思是陆基和海基是主干,空基相对薄弱。惊雷-1的出现,把空基那条腿补了起来,朝着陆海空三位一体更完整的结构迈了一步。空中投送的独特价值不止一条。时间轴短,弹道不规则,轨迹里带机动,敌方预警从十来分钟缩到个位数,拦截窗口被挤压。对手要想对付它,就得在更多海域、更多高度摆上更贵的拦截弹,维持更高等级的战备。这是一种成本不对称,战略博弈里很吃香。
那么它到底和俄美的同类比到哪去了。俄方的匕首导弹这几年在战场上频频上镜,外界给到的射程区间是两千千米左右。按美方专家的说法,惊雷-1走的是更远的射程思路,级别不在一个层面。美军此前押宝AGM-183高超音速空射导弹,连着试射受挫,项目被宣布下马,外界戏称停在PPT阶段,这个挫败让美国在空射高超领域的推进显得步子虚。如今中俄拉开距离,美国这条赛道暂时空窗。技术路线不同,战术构想也不同,各家不见得非要一模一样,谁能在自己的体系里闭环,谁就占主动。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