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从小听话的人,真的可以拥有更顺遂的人生吗?当没有人再为自己的人生指明方向时,又将为自己负责呢?
「主体性」,俨然成为如今互联网上最火热的词。
什么是主体性?怎么算有主体性?为什么我们会变成主体性匮乏的人?
这一切可能要追溯到我们的成长经历中,被养育者教育要听话、要懂事。
但从小听话的人,真的可以拥有更顺遂的人生吗?当没有人再为自己的人生指明方向时,又将为自己负责呢?
在简单心理公开课系列直播上,我们邀请到「叶斌格式塔(完形)心理治疗入门62讲」课程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叶斌老师,与我们一起探讨了这个话题:
从小被驯化听话的人,如何拿回自己的主体性?
以下内容根据叶斌老师的直播整理而成——
听话的孩子,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Q:您如何看待一些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听话?这种现象在东亚文化中似乎特别常见。
A:
其实这种听话教育可能并不仅限于东亚。
前两天我和朋友聊到如今很多人喜欢养宠物,自称很爱自己的猫狗。我就开玩笑说:这算哪门子爱?你想想,有多少宠物是被阉割的?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会想着阉割他吗?所谓的「爱」,往往是因为对方没有给你造成大麻烦。
从人性角度说,控制确实会带来某种安全感。
家长天然希望孩子听话,因为这样好养。但作为人,我们更需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主体性。真正的教育不能只图家长管理的方便。
若是发自内心的爱,应当以对方为中心——只是给予,不问收获,无限包容和支持。拥有这种爱的品质,才可能克制控制的欲望。但作为凡人,一不留神就想控制,其实很常见。
你提到东亚文化,其实儒家文化本身就强调对权威的尊重,父母正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权威。
《年少日记》
中国传统讲天地君亲师,个人前面压着太多东西,这种文化层面的服从性是从小被规训的。所以让孩子听话,对许多家长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种现象确实普遍,但如果有意识地去觉察这种倾向,转而用尊重、支持、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刻意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这样的家长在我看来还不太多——但正在慢慢增加。
Q:那么那些特别听话的来访者,他们通常在童年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奖惩机制呢?
A:
惩罚有很多种,一种是最传统的,身体上的体罚。
当然现在这个情况在越来越好转,在欧美,打孩子可能是很重的罪,甚至被剥夺抚养权。现在在中国,除非特别过分的,否则很难被法律处理或剥夺抚养权。所以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里,打骂还是比较常见的。
还有一种,就是纯精神上的惩罚。
如果你不听话,就会被讲得很难听,或者被各种攻击。有些攻击还不只是来自于父母,还有周围的抚养者、老师,各种权威。
也有些控制会更软性一点,比如说使用内疚感:爸妈都已经那么辛苦了,那么惨了,已经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你怎么还不听话?
这就会激发起来你的内疚感从而让你服从,这种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和我们常说的PUA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Q:在这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
A:
核心特征就是「听话」。
当然,听话也分几种。一种就是由内而外真的听话,完全没有主见,因为已经逆来顺受惯了。
还有一种就是,TA其实是有想法的,但TA不敢表露,因为表露了也没用。这就是心理学讲的「习得性无助」,因为每次表达都被镇压,已经习惯了,所以TA有可能就会变得比较讨好或压抑。
这会导致孩子产生两种状态:一种是彻底的麻木,TA会把不爽的感觉都屏蔽掉,成功地骗过自己,觉得没事,就这样,好像还行;另一种则是压抑,有时会像火山一样喷发,但吵完以后又变回听话。
在这样教育下长大的小孩,通常也很难对自己负责任。
因为家长剥夺了TA的主体权,一直替TA思考、替TA拿主意,当有一天TA需要为自己做主时,就会感到非常困难和纠结,内心在做决定的时候打架。
当来访者不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
Q:缺乏主体性的人,在做咨询时也时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希望咨询师能够给到自己建议,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A: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案例,最典型的是一些厌学的孩子。他们往往是被家长叫去做咨询的,但自己可能没有改变的意愿。
我遇到这样的孩子,首先会跟TA探讨有没有意愿和动力,比如问TA:
-你想要什么?
-你对未来的人生有什么想法?
-你想过这样的生活?
一般问出这些问题,十有八九都会回答不知道,这也是TA学习没动力的原因。
因为读书,是外部世界告诉TA要做的事,但跟TA自己的生命目标毫无关联,所以坐在我面前的孩子总是会回答:不知道,没想过,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
《年少日记》
前不久有个案例让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个专门从外地来上海做咨询的孩子。
一个高中生,我对他第一感觉就是:他的眼睛没有光,很茫然,有点木木的,呆呆的。一般看到这样的小孩我会感到遗憾。
因为有些厌学的小孩只是不好好学习,但思维依旧活跃,这样的孩子一旦自主性被激发出来,未来会成长非常快。
但那个孩子看起来就很呆,我问他未来想要怎样的生活,他说:不知道,从来没想过。
后来我慢慢引导他,他终于讲了一个梦想,讲完又马上说:这个好难的,实现不了。我就开始跟他一步步讨论怎么难了,难在哪里,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聊了一个小时之后,他的眼睛终于开始放光了,他开始主动设想未来,为自己谋划,你能明显感觉到他的语言和手势都丰富起来,就像从原本的木偶的状态复苏了似的。
03从觉察到自我负责,
格式塔助你夺回主体性
Q:格式塔如何帮助听话的孩子夺回自己的主体性?
A:
第一步:觉察
当听到这个问题时,我脑袋里马上闪过的第一个词就是「觉察」。
觉察是格式塔(或者说完形治疗)中的一个核心。它认为最重要的治疗核心,就是让案主有新的觉知。如果有新的觉知,那TA看问题的视角、完整度都会完全不一样。
那么,觉知从哪里来?它完全来源于你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
完形中有个核心的概念叫「完形循环圈」,就是一个人从起心动念到最后把事情达成。
如果你遇到一件事,起心动念,又能达成,你的状态将会变得很好,会很有自信,因为你会觉得你的生命是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
而这个循环的起点,就是觉知。
一个人要达到真正的觉知,首先你的感知觉要恢复敏感度。
打开你的身体感觉和感受性,真正地跟自己的内心接触。而这些接触,让你更了解自己。否则,你的身体就像游魂一样,更不要谈主体性了。
第二步:自我负责
第二个核心,就是自我负责的精神,这是完形里特别强调的。
因为它是有存在主义心理学背景的,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有选择的,可以自我负责,这是它最基本的对人性的一个看法。
自我负责这四个字非常容易懂,我随便找一个人问,TA可能在理解上完全没问题。但是真的在执行上怎么样做才叫自我负责呢?
即使像我这样的专业工作者,在非常系统认真地学完形之前,我作为咨询师,开口第一句话可能就是:有什么可以帮你吗?因为咨询师不就是「助人的工作」嘛。
但是我学完形的时候,老师说完形不这样讲,完形永远问的是:这一刻你坐在我面前,什么是你想要的?你今天为什么要来?
不要小看这个问法,「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吗」是把我就摆在上的位置,我是有能力的,你是没能力的,所以我来帮你。
完形不这么看,完形是很尊重个体的主体性,我只是陪伴你走一程,我们是平等的,没有高下。
所以完形在某些程度上看上去挺残酷的,像我们开工作坊,其他工作坊可能会动不动就满足你,动不动就拥抱支持你,你要什么都满足你。
但完形不一样,完形希望你用自己内在的力量走,至少你要有这个意愿。
对完形治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由简单心理和叶斌博士联合推出的这门《格式塔「完形」治疗62讲》。
这是叶斌老师首门视频专业课,整个课程老师从到课纲打磨到视频录制都投入 了巨大的心血。
本课程将带你学习 格式塔疗法中大量的心理咨询技术,比如 空椅子、绕圈子、悬置、夸大等。帮助你学会觉察,洞见自己与他人,为自己负起责任。
这是一门入门级课程,更多面向0基础学员。老师将从「理论发展」+「应用技术」+「职业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授课。
所以,无论是想要个人成长,还是用于提升心理咨询技能,可以学习这门课程~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