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患者逐渐增多,医生提醒:55岁后,尽量改掉几个坏习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05:00 2

摘要: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5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比将近六成。更让人警觉的是,发病的“起跑线”正在悄悄地往前挪。有人55岁开始健忘,有人60岁已经连熟人名字都叫不出,等到确诊,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的黄金窗口。

老年痴呆,不是到了七老八十才开始担心的事。作为医生,我真心劝一句:从55岁开始,脑子这事儿,真得上点心了

这不是吓唬你,而是门诊里越来越多的例子摆在眼前。以前我们说七十岁人变糊涂,现在五十多岁就开始“找钥匙找得像演情景剧”的人,真的不少。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5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其中阿尔茨海默病占比将近六成。更让人警觉的是,发病的“起跑线”正在悄悄地往前挪。有人55岁开始健忘,有人60岁已经连熟人名字都叫不出,等到确诊,往往已经错过了干预的黄金窗口。

说到底,这病不是“突然得的”,而是几十年生活习惯日积月累的结果。有些坏习惯,不改,它就悄悄地在你的大脑里“种草”了

先说第一个,也是最容易被低估的坏习惯:长期睡眠不足或者作息紊乱。很多人到了五六十岁,白天退休在家不太累,晚上刷手机刷到凌晨,或者干脆颠倒黑白。你可能觉得睡不着是小事,但脑科医生不这么看。大脑在深度睡眠时会清除“β-淀粉样蛋白”这种“脑垃圾”

这种蛋白累积过多,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基础之一。研究显示,连续三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大脑清除能力就会明显下降。你白天清醒地走路,大脑却像泡在污水里一样混沌。

第二个“慢性杀手”,是长期独处、不社交。很多人退休以后,活动半径缩得只剩下家和菜市场,和人说话的机会越来越少。

可别小看聊天这件事,它其实是对大脑的全方位“训练”:你要记住对方是谁、回忆过去的事、组织语言回应,这过程中,海马体、前额叶、语言中枢都在运转

如果长期处于社交“断网”状态,大脑退化的速度会比常人快30%以上。有研究指出,社交频率每减少一次,大脑功能就可能提早衰退半年。

再说一个让很多人“中招”的习惯:长期高糖饮食,尤其是爱喝甜饮料。你以为只是血糖的问题?高糖状态会促使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对于大脑神经元的能量代谢至关重要

简单说,糖吃多了,不仅胖,还“喂傻”了大脑。《中华老年医学杂志》曾发表研究,发现患有2型糖尿病的老年人,其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4倍。糖尿病不是光伤血管,它也“啃脑子”。

第四个让人后悔莫及的习惯,是长期不运动,尤其是久坐不动。很多人退休后把自己安在沙发里,一待一整天,电视看完一集又一集。问题是,身体不动,脑子也会“锈”。运动时,大脑会释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它就像大脑的“肥料”,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连接强化。

没有这个“肥料”,大脑就像荒地一样,一年不如一年。2023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年鉴》指出,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可以下降38%。

还有一个习惯,说起来可能会让不少人脸红——抽烟喝酒,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酒精是神经毒素,这不是吓唬你,是实打实的事实。长期酗酒者,大脑的海马体体积显著缩小,而这正是记忆加工的核心区域。你是不是经常忘事?

别总怪年纪大,酒喝多了,大脑真的是“泡糊”了。至于抽烟,不仅伤肺,也伤脑。研究显示,吸烟者大脑皮层厚度减少速度比不吸烟者快25%以上。

还有一种更“隐形”的坏习惯——长期忽视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控制。很多人不当回事,血压高了也不吃药,说“我没感觉,不至于”。

但你不知道的是,高血压会破坏大脑微循环,导致“脑白质病变”,这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基础。不仅记忆力差,还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判断力下降。脑白质就像电脑的电路板,一旦损坏,就算芯片再好也跑不动。

你可能觉得这些坏习惯看起来不算严重,但它们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慢”,悄无声息地让你一步步从“健忘”走向“痴呆”。而人的脑功能,一旦走下坡路,很难再逆转。早干预、早规避,是目前最靠谱的策略

说到这儿,可能你会问,那有没有什么信号,说明我已经在危险边缘了?有的。开始频繁忘记熟人的名字、做事越来越拖沓、交代事情说到一半就断片、情绪变得易怒或冷漠……这些都不只是“老了”的表现,而是大脑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有个老病号,姓王,退休前是工程师,逻辑清晰得很。后来开始忘事,刚开始是钥匙老放错,后来发展到出门都找不到回家路。他太太一开始还笑他“老糊涂”,可到医院一查,阿尔茨海默病已经中期。她懊悔得直掉泪:早知道他那些“糊涂劲”不是装的,而是病的苗头。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面对“痴呆”这个词,怕贴标签、怕被人说“不中用了”。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耻辱,这是疾病,它可以延缓,它可以干预。关键是,你得早点动起来,别等“病影”来了才慌张。

55岁之后,不是你人生的尾声,而是大脑的“保卫战”打响的起点。你每天的选择,就像是在给大脑“加分”或“减分”。你少熬一次夜,大脑就多清一次“垃圾”。

你多跟老朋友聊几句,神经元就多连接一条“通道”;你少喝一杯甜饮料,大脑就少一分“糖毒”;你坚持每天走半小时,脑子就更灵光一点。

未来的医学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药物,但在那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起,守住大脑的“底线”。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玉平.睡眠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54(3):235-239.
[2]李晓红.社交孤立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5):1187-1191.
[3]刘志国.糖尿病与老年痴呆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9):1010-1013.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