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7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年来,保健品几乎成了中老年人的“标配”。走亲访友要送,感冒发烧也吃,甚至有人把保健品当成了“长寿药”。但你知道吗?一些号称“养生”的保健品,非但无益,反而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近期曝光的4种保健品中,就有产品被检出含有潜在致癌成分,引发广泛关注。医生提醒:保健品不是万能的,吃错了,反而可能伤身甚至致病!
不久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一份抽检通报中,4款保健品因含有违禁添加物或潜在致癌物质被曝光。这几款产品大多宣称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效,目标用户正是中老年群体。
其中,有两款产品被检出含有苯并[a]芘,这是一种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中被列为一类致癌物的化合物,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胃癌、肝癌等多种癌症风险。
还有产品非法添加了西布曲明,这是一种已经被我国明令禁止使用的减肥药成分,具有心血管毒性,可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虽然这些产品已经被下架处理,但它们的流通时间普遍较长,不排除已有消费者长期服用。
“很多老年患者来就诊,带着一袋子保健品,问我该不该继续吃。”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临床医生坦言,中老年人群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但也是最容易被误导的群体。
特别是以下三类人,更容易“中招”:
· 慢性病患者:希望通过保健品“调理身体”,却因成分不明引发药物相互作用;
· 空巢老人:缺乏子女陪伴,容易受到销售人员“亲情营销”影响;
· 信息断层人群:不懂成分,不看批文,只凭“听说”“朋友推荐”就购买。
医生提醒,保健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治疗,更不能盲目长期服用。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随意使用未经审批的保健品,可能加重病情。
“增强免疫力”“排毒养颜”“降三高”……这些诱人的广告语,几乎成了保健品的标配。但你有没有想过:真的有哪种成分能包治百病?
事实上,我国对保健食品有严格的功效限定。根据《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品只能声称27种功能,如“增强免疫力”“促进排便”等,而且需通过国家审批。
但一些不良商家却擅自夸大功效,甚至暗中添加西药成分来“制造效果”。比如,某些“降糖保健品”被检出含有格列本脲,服用后血糖迅速下降,患者误以为产品“真有效”,殊不知早已埋下健康隐患。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因非法添加被查处的保健品超千种,涉及减肥、降糖、抗疲劳等多个领域。
面对白花缭乱的保健品,普通消费者该如何理性选择?专家建议,吃保健品前,不妨先问自己这3个问题:
1. 我真的需要补吗?
如果饮食均衡、没有特殊疾病,大多数人通过正常饮食即可获得所需营养。维生素D、钙等确实在老年人中较常缺乏,但是否需要补充,最好通过医学检查确认。
2. 这款产品合规吗?
真正的保健食品必须有蓝帽标识,并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可查批文。凡是没有注册号、声称“包治百病”的,都不可信。
3. 我了解它的成分吗?
很多保健品的成分标注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没有标注。尤其是含有“草本提取物”“植物精华”等字样的产品,如果没有详细剂量和成分标识,建议不要轻易试用。
与其花大价钱买“神秘配方”,不如听听医生怎么说。
1. 均衡饮食是根本。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健康成年人每日应摄入12类以上食物。多吃蔬果、全谷物、适量蛋白质,比吃任何保健品都有效。
2. 有需求时,优先遵医嘱补充。
如确诊骨质疏松,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建议补钙和维生素D;贫血患者可适当补充铁剂,但剂量必须规范。
3. 定期体检,监测指标。
不少人补了一堆营养素,却从不验血、不检查,结果吃了也不吸收。健康管理应以“监测—评估—干预”为原则,避免盲目“补一通”。
保健品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对不是“灵丹妙药”。
中老年人服用保健品,一定要看清批文、成分和适用人群,不可盲目相信广告和推销。如有慢性病史,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规产品,并定期复查身体指标。
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吃出来的,而是靠科学的生活方式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1]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关于发布保健食品监督抽检结果的通告》. 2024年6月
[2] 国家卫健委.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
[3] 中华医学会. 《中老年人科学合理补充营养素的临床建议》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吾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