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说主播念错字就一定是翻车?有时候啊 一个音调拐了个弯 反倒像一粒火种 掉进了干草堆里,呼啦一下 把一个藏在地图褶皱里的小县城给点着了。**宝晓峰**那天在《新闻联播》里把“略阳县”说成了“洛阳县” 听着像极了学生时代读错课文的尴尬瞬间。可你猜怎么着?这回没人
谁说主播念错字就一定是翻车?有时候啊 一个音调拐了个弯 反倒像一粒火种 掉进了干草堆里,呼啦一下 把一个藏在地图褶皱里的小县城给点着了。**宝晓峰**那天在《新闻联播》里把“略阳县”说成了“洛阳县” 听着像极了学生时代读错课文的尴尬瞬间。可你猜怎么着?这回没人笑话她,反倒有成千上万的人打开地图 手指头戳着屏幕问:“略阳?在哪儿?有啥?”就这么着 一个秦岭深处的山城,突然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我老家在陕南 离略阳也就两小时山路。小时候去县城赶集,得坐那种“一颠三晃”的中巴车 车门关不上还得司机拿绳子捆。**略阳县**这名字,对我们来说熟得不能再熟,可对外省人来讲 它就像藏在茶叶罐底的陈年普洱,没人掀盖子 香气就散不出来。宝晓峰那一嗓子“洛阳县” 听着是错了 可偏偏让外头人开始扒拉起这个地方来。我表弟在西安做电商 当晚就刷到好几条“略阳乌鸡腊肉”的团购链接,下单的IP遍布江浙沪 “咱这儿的土货 以前送人都嫌土 现在倒成抢手货了。”
网上吵得热闹。有人说这是央视的“无心插柳”,也有人酸溜溜地说:“合着扶贫还得靠主播嘴瓢?”可你要是去过略阳,就知道这地方有多需要被看见。县城夹在两山之间,嘉陵江从中间穿过去 早上雾一散 屋檐底下挂着腊肉 街口老奶奶蹲着卖**罐罐茶** 那味道浓得能顺着网线飘到你手机里。前年我帮朋友拍过一个短视频,拍羌族老人打糍粑 传到网上才三百多播放。可这次,就因为一个发音误差 全网都在说“我想去略阳看看”。
据说当地文旅局那几天忙得脚不沾地。有工作人员在朋友圈发牢骚:“十年没火,一错成名 这算不算KPI超额完成?”他们反应也快,立马推出“我被念错了”打卡活动 连公交车站牌都临时加了二维码,扫一下就能听宝晓峰原声播报。更绝的是 一家小作坊连夜设计了T恤 印着“略阳,不是洛阳”,后背还写了一句:“读错没关系 来过就行。”这波操作 说实话 比请十个网红都管用。
你可能会问 怎么偏偏是宝晓峰?她可不是那种只会念稿的“机器人主播”。我追过她好几年的节目 发现她有个习惯:读到边远地区的名字时 总会微微放慢语速 像是怕惊扰了那片土地的安静。这次念错 与其说是失误,不如说像是一次走神——可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瞬间,让人觉得她不是高高在上的播报机器 而是也会分心、会犯错的普通人。观众反而更愿意信她 也更愿意跟着她的声音 去瞅一眼那个被念错的地方。
当然 也有人担心:以后是不是得靠“念错”才能出名?要是下次把“拉萨”说成“拉薩”(繁体) 会不会引发误会?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我觉得 这次的火,表面看是“口误”惹的祸 实则是积压太久的关注终于找到了出口。**一个贫困县,不该非得靠错误才能被看见**。我们该反思的,不是主播读错了几个字,而是为什么那么多好地方 非要等到“出错”才有人抬头看一眼。
前几天我回了一趟略阳,镇上明显热闹了。快递点堆满了包裹,老板笑着说:“现在每天发五百多单 以前一个月才这么多。”街边新开了一家“罐罐茶体验馆” 小姑娘穿着羌族服饰 一边煮茶一边直播:“家人们 这就是宝晓峰老师念错的那个地方!”我坐在门口喝了一碗,茶汤苦中带香,像极了这座小城的命运——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人尝出了味道。
来源:儿童帝国波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