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撂一句:如果这出戏不是发生在热搜,而是发生在楼下便利店,估计早被邻居们当八点档连续剧追完了。
先撂一句:如果这出戏不是发生在热搜,而是发生在楼下便利店,估计早被邻居们当八点档连续剧追完了。
可偏偏主角是许凯,于是吃瓜群众的目光瞬间从打折酸奶移到了“谁绿了谁”。
故事线其实不复杂:前女友许荔莎甩出牵手照、抽烟照,一句“2022年底因为他跟赵晴走得近才分”把“疑似出轨”三个字钉在公屏上;于正跳出来否认恋爱,说赵晴只是“台词老师”;许凯工作室补刀:单身,造谣必究。
接着许荔莎再甩视频,大金又翻出旧伤,家暴指控像第二集彩蛋。
三方混战,像极了微信群吵架,只不过背景板是横店和通告单。
有趣的是,舆论场里的情绪比剧情更跳跃。
有人忙着给许凯贴“渣男”标签,有人替赵晴喊冤,还有人盯着于正那句“台词辅导”笑出鹅叫——辅导台词需要半夜牵手?
这解释听着像“我只是帮她修电脑”。
但别忘了,娱乐圈的解释从来是写给粉丝看的,不是写给逻辑看的。
更真实的是资源暗流:赵晴原定女一被换,许荔莎直播间人数蹭蹭涨,大金旧事重提也顺带刷了存在感。
感情账没算清,事业账已经先算完。
观众在弹幕里骂“渣男”,平台在后台改排期,资本永远比真相跑得快。
说到底,这场风波最扎心的不是谁绿了谁,而是它把“明星也是普通人”的滤镜又敲碎一层。
普通人分手最多拉黑朋友圈,明星分手得连发三封声明、报警、换角、掉商务。
感情里的狼狈被放大成公共景观,连一句“我喝多了”都得被截成动图循环播放。
至于真相?
可能永远停在“罗生门”。
唯一能确定的是,下次再有类似热搜,大家还是会点进去——不是相信谁,只是想看看这次谁又用公关话术把“夜光剧本”说成“台词辅导”。
毕竟,吃瓜的快乐从来不在于答案,而在于过程里那点“原来你也这么乱”的安慰。
来源:元气沙滩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