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拼的不是身体,是格局!性格有5个特点,比同龄人更长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10:0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张今年74岁,身板硬朗、精神头十足,早晨六点准时出门遛弯,晚上还能和老朋友下几盘棋。邻居们常说:“老张这状态,比年轻人还精神!”可谁能想到,十几年前他查出高血压,医生建议他规律服药、控制饮食,但他说:“药我吃,饭我也管,但要真想长寿,心态得先放正。”

如今回头一看,老张说得没错。到了老年,身体的确重要,但真正决定一个人能不能长寿的,是性格,是格局。

很多人以为,寿命拼的是营养、锻炼和医疗条件。不可否认,这些都很重要,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与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

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清华大学的联合研究指出:性格中的“情绪稳定性”“责任感”“外向性”等维度,与老年人的慢病风险、认知退化速度、甚至心血管疾病发作概率,都存在显著相关性。

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一项针对老年人群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乐观、宽容的人群,其平均寿命比控制组高出4.2年。

这并不是玄学,而是心理状态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直接影响。简单说,人一旦长期焦虑、愤怒或压抑,身体会持续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这会让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免疫力下降,疾病就容易找上门。

所以,长寿,不只是管得住嘴、迈得开腿,更得看你有没有一颗“放得下”的心。

从多个长寿村和百岁老人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性格上的共同点,比饮食习惯还要一致。总结下来,这5种性格特征,几乎是长寿老人的“标配”。

情绪稳定:不急不躁,遇事不慌

老年人最怕“气出来”的病。高血压、心梗、脑出血,很多时候不是吃出来,而是急出来的。

有研究指出,情绪激动时,心率和血压会瞬间飙升20%以上。而那些性格沉稳、不轻易发火的老人,交感神经活性较低,更能维持身体平衡状态。

老张说:“以前我脾气大,后来发现,发火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把自己气进了医院。”从那以后,他学会了“闭嘴三秒钟,气就过了。”

乐观开朗:看得开,笑得出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活得久的老人,大多爱笑、爱唠嗑、爱开玩笑?这不是巧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保持乐观心态的人,其患癌风险比悲观者低13%,心血管疾病风险低22%。

这是因为,笑不仅能调动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还能降低应激激素的分泌,起到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所以,别小看一个人的笑点,它可能真的是“命”的转折点。

社交积极:愿意交流,不封闭自己

很多老人退休后,圈子变小,习惯了一个人待着。但研究发现,社交频率与老年认知功能、抑郁风险、免疫水平都有直接相关。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指出,每周至少有3次社交活动的老人,认知退化风险降低近40%。

老张每周都会和老朋友打牌、唱歌、跳广场舞。“不图啥,就图个热闹。人一热闹,病就少。”他说。

宽容豁达:不计较,不怨人

“老年人最怕较真。”这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科主任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一项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性格中“宽容度”评分高的老人,炎症指标(如CRP、IL-6)水平显著低于同龄人。

这说明,长期处于“计较、怨恨、责怪”状态,会让身体长期“发炎”。这些慢性炎症,正是诱发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病的基础。

所以,想活得久,得先学会“放人一马,饶己一命”。

积极主动:愿意学习,不躺平

不少老人一过60岁就觉得:“我这把年纪了,能吃能睡就行。”可真正长寿的人,从不“认老”。他们愿意学新东西、尝试新事物,哪怕只是学用微信、看短视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报告指出:“持续学习感”与“生命满意度”高度正相关,且能显著降低老年抑郁水平。

老张前几年开始学书法、学拍照。“我不是为了成名,就是觉得心里踏实。”他说。

人活着,心不能空。心一空,病就来了。

很多人会说:“我天生脾气急、容易悲观,改不了。”但心理学上早就证实,性格是可以通过训练和习惯塑造的。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临床心理专家建议:从“日常小事”中训练性格柔韧度,比如:

· 每天固定时间冥想或深呼吸10分钟,稳定情绪;

· 遇事先停3秒再回应,减少冲动决策;

· 每周写一次“感恩清单”,提升乐观感;

· 主动联系亲友、参加社区活动,增强社交动力;

· 尝试做一件从未尝试过的小事,比如学种花、听播客。

有人说,老年就像一场马拉松,拼到最后的,不是体能,而是心性。你怎么想、怎么过、怎么看待生活,决定了你能不能平安走到终点。

那些真正长寿的人,从不只是“活着”,而是“活得通透”。

人老了,拼的不是谁病少,而是谁心宽。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龄健康研究报告》. 国家卫健委. 2023年
[2] 《情绪与健康:心理因素在老年慢病中的作用》.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年第42卷第3期
[3]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专题解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4] 《人格特质与寿命的相关性研究》.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联合研究项目,2021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佳佳健康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