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钢铁巨鹰:为何能飞越海面的A-90,最终却沉没于历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6 16:00 3

摘要:在 1960 年代冷战最激烈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人员在苏维埃俄罗斯的里海海岸线上发现了一种正在开发的神秘船只。这一发现令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军方心惊胆战,要知道在当时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一方的任何军事新动态都能让另一方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大家好,我是军鉴,一个痴迷于挖掘装备,战争历史,军事人物背后故事的硬核老炮。

咱不整花里胡哨的,就唠点干的。

在 1960 年代冷战最激烈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人员在苏维埃俄罗斯的里海海岸线上发现了一种正在开发的神秘船只。这一发现令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军方心惊胆战,要知道在当时军备竞赛的大背景下,一方的任何军事新动态都能让另一方寝食难安,夜不能寐。

这艘船被称为“里海怪兽”,最终被揭露是“ekranoplan”,这是一种以喷气式飞机速度掠过海浪的海军舰艇

A-90“Orlyonok”(小鹰)地效飞行器

它不是飞机,也不是船。它能以400公里时速掠海飞行,肚里能装一个步兵连,却最终沦为博物馆的展品。今天,军鉴带你揭开苏联A-90“小鹰”地效飞行器的秘密与悲歌。

A-90“小鹰”地效飞行器

军迷圈里有句话:苏联工程师的脑洞,加上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往往能搞出一些吓坏北约的玩意儿。A-90就是典型。

A-90“Orlyonok”(小鹰)设计图

但一个核心问题盘旋至今:这套思路如此清奇、性能如此暴力的装备,为何苏联/俄罗斯最终只造了寥寥4架(含一架静态测试机)就草草收场? 是技术太超前,还是战略大误判?

今天,军鉴就掰开揉碎了讲讲,这头钢铁巨鹰是如何折翼的。

首先,在正式介绍A-90小鹰‬之前,你得明白它是个啥?地效飞行器(Ekranoplan),说白了就是利用“地面效应”贴海飞行的大家伙。飞行时,机翼下被压缩的空气能产生巨大升力,让它比船快得多,又比同样大小的飞机省油、装得多。

飞行原理:主要利用地面效应(Ground Effect)——当飞行器在贴近水面或地面(通常在一个翼展高度内)飞行时,机翼下方的空气流动受到挤压,产生额外升力,同时减小阻力。这使得地效飞行器能获得比普通飞机更高的升阻比。独特分类:苏联将其地效飞行器分为三类:A类:只能在地效区内飞行。B类:A-90就属于此类。它不仅能在地效区高效飞行,还能短暂爬升到地效区外(可达3000米高度),具备一定的越障和适应性。C类:仅起降时利用地效,本质上更接近传统飞机。

地效飞行器(Ekranoplan) 工作原理


A-90“小鹰”是其中最聪明的一款(B型)。A-90“Orlyonok”由罗斯季斯拉夫·阿列克谢耶夫领导的设计局研制,不仅能贴海飞,还能一口气爬升到3000米高空,暂时当个飞机用,灵活性拉满。

罗季斯拉夫·阿列克谢耶夫(有时拼写为 Alekeyev)于 1916 年 12 月 18 日出生于俄罗斯新济布科夫。1941 年 10 月 1 日,他毕业于高尔基工业学院(现高尔基理工学院),担任造船工程师。阿列克谢耶夫被派往俄罗斯高尔基(现下诺夫哥罗德)的克拉斯诺耶索尔莫沃造船厂工作。1942 年,阿列克谢耶夫受命为苏联海军开发水翼船,这项工作在二战结束时仍在进行中。然而,政府有足够的兴趣让阿列克谢耶夫在战后继续他的水翼船研究。这项工作导致了 194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后期 Raketa、Meteor、Kometa、Sputnik、Burevestnik 和 Voskhod 载客水翼的开发。

而A-90“小鹰”的设计,处处体现着毛熊式的“暴力美学”:

会“掉头”的飞机

混合动力狂魔:机头两台涡喷发动机(NK-8-4K),干的是“吹气”的活——起降时向机翼下喷气,增加升力;屁股后头一台巨大的涡桨发动机(NK-12MK,跟图-95轰炸机同款),驱动一副八叶螺旋桨,提供巡航的主要推力。这动力配置,堪称航空界的“混动奇葩”。

混动奇葩

两栖突击的闪电:它的设计目标极其明确——利用北约雷达的盲区(超低空),以舰船无法企及的速度(400公里/小时),将15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28吨重的装备,瞬间拍在欧洲任何一片海岸线上。在冷战背景下,这设想足以让对手脊背发凉。

两栖突击的闪电

下面是A-90“Orlyonok”的一些关键技术参数,方便你快速了解它:

技术指标参数详情机身尺寸长58.1米,翼展31.5米,高16.3米最大起飞重量140,000公斤(约140吨)有效载荷最多可搭载150名士兵或28,000公斤(28吨)装备(另有来源称为200名士兵或20,000公斤装备)。其货舱尺寸巨大,长约21米,宽约3米,高约3.2米,并能容纳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动力系统机头两台库兹涅佐夫NK-8-4K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03kN),用于起降;后部一台库兹涅佐夫NK-12MK涡桨发动机(功率约11,186kW),驱动一副八叶反转螺旋桨,用于巡航。飞行性能最大速度约400公里/小时,航程约1,500公里,最大飞行高度可达3,000米(能短暂脱离地效区飞行)。自卫武器背部炮塔内装有2挺12.7毫米机枪。

2挺12.7毫米机枪

道理都懂,参数牛逼,想法也惊艳,那它为啥还是失败了?在军鉴我看来,根本原因就四个字:生不逢时

A-90“小鹰”,机身下方是船体结构

环境的毒打】:这玩意娇贵得很。海况稍差,风浪一大,它就得趴窝。贴海飞行是隐身,但也意味着对海浪毫无脾气,操纵性变得极其诡异。它既没有飞机的全域灵活性,也没有轮船的全天候耐波性,卡在中间,处境尴尬。【战略的变迁】:冷战结束了。苏联设想的“钢铁洪流闪电登陆西欧”的剧本没了下文。接盘的俄罗斯,穷得叮当响,养不起这种用途单一、还死贵死贵的“技术奢侈品”。它的存在价值,随着红星的陨落一同黯淡了。【自身的硬伤】:1975年,一架原型机在测试中因为金属疲劳导致船体断裂。这次事故暴露了其结构强度的致命缺陷,也直接导致了总师阿列克谢耶夫的下台。可靠性,是军用装备的命门,这一点,“小鹰”差点意思。

“小鹰”可靠性 差点意思

军鉴总结:

A-90“小鹰”是一个时代的眼泪,是苏联工程师天才想象力与工程能力的一次极致绽放。它证明了思路决定出路。

但同时,它也用一个悲情的结局告诉我们:一款装备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战略需求、经济基础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脱离了这个三角,再超前的黑科技,也只能是博物馆里供人惊叹的展品。

它的失败,非战之罪,而是输给了时代。

输给了时代的A-90

关注@军鉴,带你穿透战场迷雾,洞见装备和历史本质。
互动话题: 你觉得地效飞行器在今天的战争中,还有没有复活的价值?比如在南海岛礁快速补给、快速兵力投送?评论区里,懂行的老铁们一起聊聊!

#武器装备# #聊聊‮事军‬圈##你认为地效飞行器前景如何##军事##军事科技##里海怪物地效飞行器到底有多大?##九三大阅兵#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