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在浙江卫视录制的一档厨艺竞技节目,一场关于白切鸡的争议悄然发酵。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带着自家果园养殖180天的走地鸡登场,却因评委一句“肉质偏老”止步首轮。这场看似普通的厨艺比拼,最终演变成一场波及全国的文化讨论,甚至惊动央媒发出31字的点评。
近期在浙江卫视录制的一档厨艺竞技节目,一场关于白切鸡的争议悄然发酵。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带着自家果园养殖180天的走地鸡登场,却因评委一句“肉质偏老”止步首轮。这场看似普通的厨艺比拼,最终演变成一场波及全国的文化讨论,甚至惊动央媒发出31字的点评。
地域饮食的“标准之战”
从全进华的解释来看,他的白切鸡采用湛江传统工艺:清水慢煮、冰水浸泡,搭配沙姜、姜蓉等三种蘸料。在他看来,180天的走地鸡皮脆肉紧、鸡味浓郁,是家乡宴席的灵魂。然而评委周晓燕却指出“口感偏老”,岳云鹏也直言“肉很硬”。这种评价在广东网友中引发强烈反弹:“30天的速成鸡才嫩,但那叫鸡吗?”“老鸡的嚼劲才是精华!”
争议的核心在于对“正宗”的认知差异。粤菜白切鸡讲究“鸡味”至上,认为速成鸡缺乏风味。而评委可能更习惯以“嫩滑多汁”作为通用标准 。这种分歧在网络上迅速演变为地域对立,甚至出现“广东人一人一票护鸡”的极端言论。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广东内部也存在差异。广州地区偏好160-180天的清远麻鸡,湛江则更倾向肉质紧实的老鸡。这种“省内差异”进一步印证了饮食文化的多元性 。
文化表达与流量逻辑的碰撞
全进华的“硬刚”回应:“广东白切鸡永远都是YYDS”,意外成为流量密码。节目播出后,关于“全红婵哥哥被淘汰”的话题登上热搜,某音的相关视频播放量超740万,“全平台都在晒白切鸡”成为现象级事件 。这种热度背后,既有公众对冠军家属的关注,也暗含对地域文化身份的认同。
其实,节目组的规则设计也加剧了冲突。评委组中仅有一位淮扬菜大师,其余三位为明星演员,其评价更多基于个人口味而非专业标准。这种“外行评判内行”的模式,被网友批评为“对粤菜文化的不尊重”。有律师网友建议借鉴奥斯卡评委机制,引入地域文化学者参与评审,以平衡专业性与包容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全进华在淘汰后并未陷入争议漩涡,而是通过发布白切鸡教学视频,将争议转化为文化传播契机。视频中他详细演示“三提三浸”“过冷河”等传统工艺,强调“骨头带血才正宗”,间接推动湛江鸡成为网络热词。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展现出新农人对流量的巧妙运用。
央媒下场“31字”解围
风波持续数天后,央媒以《不要非此即彼,划清界限》为题发声,指出“美食本无绝对标准,尊重差异、彼此包容,友好交流,才能让饮食文化更有温度”。这一评论迅速得到理性网友支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味觉记忆,强求一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
令人欣慰的是,这场风波也带来积极改变。广州东山口烧腊档贴出“只用180天走地鸡”的告示,佛山餐饮协会宣布举办白切鸡文化节,湛江鸡的市场认知度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公众开始反思:评判美食时,是否应该多一份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少一些“非此即彼”的武断?
正如全进华在采访中所说:“我不是为了赢比赛,而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湛江鸡的味道。”当争议平息,留下的不仅是对一道菜的重新认识,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深刻理解。或许正如央媒31字评论所言,只要尊重和包容,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温度。这不仅是对白切鸡风波的总结,更是对所有文化交流的启示。
来源:凡事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