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像沈眉庄这样的朋友,你会怎样评价她的命运呢?电视剧《甄嬛传》播到沈眉庄落水那一集的时候,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叹气,说这个人太懂事、太能忍了,反而什么好事也没捞着。其实,宫里的风云变幻,根本不是谁靠着“明理”“端庄”就能平安度过的。有时候你以为的稳
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像沈眉庄这样的朋友,你会怎样评价她的命运呢?电视剧《甄嬛传》播到沈眉庄落水那一集的时候,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叹气,说这个人太懂事、太能忍了,反而什么好事也没捞着。其实,宫里的风云变幻,根本不是谁靠着“明理”“端庄”就能平安度过的。有时候你以为的稳妥,其实是死局的前奏。这沈眉庄的经历,就像是人生那些“明知吃亏还得忍”的时刻,叫人看了心里发懵。
沈眉庄不是个寻常闺女,她家的门第在京城也算是能撑得起门面。在她小的时候,邻家那头甄家也有个女孩,总有节假日两家一起热闹的时候。沈眉庄在外祖母家长大,那个宅院里,礼数规矩是一套一套的,人情世故却比正经书本教得还深。小时候跟着外祖母走亲访友,看多了官场上的眼色和言语,她渐渐明白,在好人身边做“聪明人”,但在权力里做“钝感者”,或许才有命保全。
琴棋书画就不用说了,沈眉庄是真有本事。她能在选秀里被太后看中,不只是因为才艺,更有那一股子“大家闺秀”的底气。可惜,能进宫的女人,漂亮的有一堆、能干的也不止她一个,难的是在风浪里不被命运推倒。
入宫的第一年,沈眉庄过得像外头人看宫廷戏那样“春风得意”。前脚被皇帝叫去赏画,后脚就在皇后那儿拿着六宫事务帮忙。多少后宫女人羡慕她风头正劲。有人背后咬舌根,更多的是华妃看不惯:你这个新来的,凭什么抢我的宠?于是就是一连串“小动作”——下水那一遭,沈眉庄险些丧命,旁人还没回过味,她已近生死边缘。
你要说宫里女人狠,华妃绝不落人后。沈眉庄的假孕风波闹得那阵,宫中谁都是风声鹤唳。皇帝的怒火,皇后娘娘的沉默,身边丫头握紧茶杯的手,全被宫里老太太们当成了谈资。沈眉庄被禁足时,其实小院子里的下人都已经换了三轮,有人传风是说她要被废掉,有人则在后厨里赌她能再回来。在那几个月,她是在鬼门关边上徘徊,茶具里藏着瘟疫,没人敢近身,只有温太医愿意破规矩给她搭把手。
说到温太医,沈眉庄的心思其实最真。人活到那个份上,谁还看得上什么“恩宠”?温太医救命恩人成了她唯一的情感寄托。那些夜里,她握着药碗发呆,也许想的是,外祖母家那口井边曾说过“女子入宫,便是无处可归”。后来真正动心的却是这位太医,相互陪伴一程,竟然也生下了孩子。可惜命里就是欠缺转机,临产前听闻温太医自宫一事,沈眉庄没挺过去,母女俱亡。可惜,是真的可惜。
电视剧里的沈眉庄是悲剧,但如果你追着问“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人”,史书里真的藏着她的影子。她的原型接近雍正的谦妃刘氏,说是出身普通,也未必全对。刘氏十四岁就进宫了,雍正已经年过四十,几十岁的皇帝要娶个十几岁的姑娘,说出来不大体面,可当时京城权门就是这么回事。刘家的父亲只是内务府的小官,不算贵胄,却靠着女儿进了宫,家门口也多了点光彩。
刘氏能在后宫出头靠什么?有一位宫女曾经偷偷议论,说刘氏没什么心机,就是嘴甜手巧,擅长绣花、精于诗文,还会哄得皇帝喜笑颜开。老夫少妻在宫里,雍正几个晚上翻牌子都是刘氏,自然宫女们也跟着沾光。两年之内连升两级,年纪轻轻又已经贵人身份,在后宫算抢手货了。
天有不测风云。雍正病倒的时候,真是一屋子的药香都遮不住皇帝床前的紧张。有人偷着烧纸,有人在后门哭丧。皇帝卧病,皇后也紧随其后病了。年节刚过,雍正最喜欢的怡亲王死得突然,满宫黑纱。刘氏能做的,就是小心侍奉,不声不响。等雍正稍微恢复后,他最先想起的还是叫刘贵人跟前。正是这段时间,刘氏赢得了皇帝的信任,靠着柔情,也靠着“不争”的态度,终于在宫里站稳脚跟。
再说雍正晚年那一年,刘氏怀上了孩子。那时宫里的女人多半已无生育能力,所以雍正老来得子,直接高兴得封了刘氏做谦嫔。孩子取名弘曕,从出生那一刻就被皇帝捧在手心上。有老人念叨:这孩子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毕竟是皇帝最宝贝的儿子。
可是雍正去世的年头,刘氏手心刚松,紧张又起来了。乾隆即位,继任的皇帝是她儿子的哥哥。好在乾隆不计前嫌,对弘曕这弟弟格外看重。甚至请来当时有名的诗人沈得潜给他当老师,这沈得潜,外头都说是“十年状元无人识”,到宫里才算真得遇伯乐。弘曕少年时,每次开学都要穿新衣,乾隆亲自考问他的文章,刘氏每天站在屋檐下望儿子回来。有一年京城闹旱灾,刘氏还自掏腰包济贫,被宫门外的老太太夸“仁厚”。
后来因为果亲王允礼去世无子,乾隆干脆让弘曕“过继”成十七弟的儿子,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你说这家业几乎是白捡来的,每逢皇室宴会,刘氏和弘曕坐在上席,新贵子弟见了都要作揖。五六岁的孩子还不懂什么叫权力,反倒是刘氏时常提醒儿子一句:“兄长待你一片真心,你要记得知恩。”
人有权的时候容易心散,等弘曕长大后,乾隆赏赐也没少给——房产、产业、印章,连煤矿都拨给了他几座。可这些好日子反而成了隐患。弘曕的脾气渐渐变了,恃宠而骄,外头治事的衙役常为他打点产业。有人夜里到刘氏屋里告状,说弘曕强占民地,有小百姓的煤窑没法开张。刘氏想管,只能在家里操心,宫里也是无能为力。这世界有些事,就是父母也管不了。
终于有一年,乾隆发现弘曕跪拜礼节有失,罚了他三年的俸禄。宫里人都知皇帝这回是真生气了,弘曕心里也有根刺,开始抑郁,不再跟外头人来往,一天比一天憔悴。刘氏日夜在屋里点灯,晾着药汤,不敢开口劝儿子。直到乾隆亲自上门探病,小皇子才红着眼跟兄长道歉。回去没几天,乾隆又恢复了他的郡王身份,想让他缓过来。只是世间的病,有时候不是药能治的。弘曕最终也没撑过去。
儿子走了之后,刘氏像是一下子老了十岁。她没再管家里的事,坠进一种难言的孤寂里。五十四岁的年纪,在皇宫里不算长寿,也没有太多悲伤的描述流传下来,只留下一句“谦妃讣告”。真正的伤心事,外人其实永远插不上手。
有时候想想,刘氏这辈子经历了宫里的风光和暗涌,生老病死全都见过。一个女人的命运,她能做的选择其实很少。"宠冠后宫"也好,“平安度日”也罢,旁人眼里的幸福,可能过不去自己内心的关。我们平头百姓看宫里人总说风流,可真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谁知道谦妃是不是也悔过?也是,这一生,该是强撑着过来的吧。不管是剧里的沈眉庄还是历史里的刘氏,都是计算不来、也看不透的命数。你说是吗?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