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7届光合大会上,快手高级副总裁、可零AI事业部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表示,“AI已成为撬动流量和商业变现的生产力。而作为全球领先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月付费流水超过1亿人民币。”
在第7届光合大会上,快手高级副总裁、可零AI事业部负责人兼社区科学线负责人盖坤表示,“AI已成为撬动流量和商业变现的生产力。而作为全球领先的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AI月付费流水超过1亿人民币。”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可灵AI已通过API为超过2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覆盖广告营销、设计、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等诸多行业。同时,快手AI内容的播放量增长了321%。而在快手最新的财报中,快手也将上半年12.0%的总营收增长和12.5%的净利润增长归因于AI技术在广告、电商、内容创作等多个环节的深度融合。
可见,快手似乎正在将其未来发展及增长向AI倾斜。但是,可灵AI真的能担得起这份重量吗?
第一部分 可灵AI体量有限,或难成为快手“新增长引擎”
2025年4月,快手成立可灵AI事业部,下设成立可灵AI产品部、运营部和技术部,负责可灵、可图等系列大模型业务。同时,该事业部由高级副总裁盖坤负责,直接向CEO程一笑汇报。而在业绩电话会中,快手CEO也是多次强调 “坚定执行 AI 战略”,将可灵作为重点推进方向。
而事实上,可灵AI也确实是当前最能打的中国大模型之一:从去年年底的600万用户,8个月内翻了超过7倍,达到4500万之众,这种市场规模,让可灵在Freepik,海外最大的AI创意生成平台上的调用量比其他所有视频模型加起来还多。
在快手2025年二季度财报中,快手明确表示,“我们认为公司核心业务收入增长稳健,盈利再创新高,建议持续关注可灵AI带来的用户与收入增量。”
可快手虽在财报中极力强调其AI技术的“赋能效果”,但该效果却多为定性描述,缺乏量化数据支撑。以快手营收占比最高的线上营销业务为例,2025年二季度,快手线上营销服务收入197.65亿元,同比增长12.8%。快手在财报中也将这种增长强调为“AI大模型技术优化智能营销产品解决方案”,并将AI的营销转化描述为:“直接端到端生成用户感兴趣的营销素材,提高了点击率和转化率”。但具体到AI对收入的实际拉动,财报却仅模糊提及“带来线上营销服务收入低单位数的增长”,似乎在说明AI技术对营销收入的贡献十分有限。
源自快手2025年Q2财报
另一方面,可灵 AI 当前体量仍小,对快手整体营收影响也十分有限。2025年二季度,快手可灵AI收入2.5亿元,仅占快手二季度的350亿元总营收的0.71%,2025年二季度,快手研发开支34亿元,同比激增21.2%,快手财报中明确表示“主要由于对AI的投入增加”。可灵AI研发投入与AI收入的比高达13.6:1。可灵AI的2.5亿元收入,似乎只是研发投入的零头。
而除了可灵AI2.5亿元收入以外,快手也没有具体披露其用户付费率、模型训练成本等技术商业化关键数据。但据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可灵AI的月均活跃用户规模为113.3万,而抖音的即梦AI的月均活跃用户规模为958.9万。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而在下载量上,可灵AI的下载量环比下降25.5%,抖音的即梦AI却环比增长44.6%。可灵AI的用户付费意愿与长期留存率令人担忧。
数据来源QuestMobile
程一笑此前曾表示,可灵AI营业收入主要由P端付费用户(指专业的自媒体、视频创作者和广告营销从业者等)以及为企业客户提供API服务构成,而其中近70%由P端付费用户贡献。
但可灵AI的P端付费模式为“灵感值+层级会员”,而点数的消耗又会随着清晰度、时长和批量呈非线性上升,单价感知复杂,形成“看起来便宜、用起来贵”的落差。另一方面,自动续费的关闭、退费难等问题也让可灵AI的口碑与复购承压。
目前,“高研发、低收入”的结构虽是AIGC行业的普遍现象,但对于需求持续证明盈利能力的快手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对其长期回报预期的质疑。而没有“数据支撑”,却只有“商业定性”的快手AI战略,到底又有多少真实价值呢?快手似乎只是在烧钱讲故事。正如TMT行业观察家张书乐所言:“快手半年报中可灵AI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但也仅仅是眼前一亮”。
而在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电话会上,快手CFO金秉表示,“关于在AI技术人才吸引和保留上的投入,预计这部分费用开支变化不大。另外,可灵AI已经在推理算力层面实现了毛利率的打正,预计集团AI整体投入对全年利润率的影响依然还是在1%-2%之间”。
尽管快手技术人才和保留上的投入变化不大,但自2024年起,快手技术高管便频繁离职。仅2024年一年,就有包括快手磁力引擎副总裁、短视频业务负责人袁帅,多模态负责人王仲远,首席音视频架构师刘岐,科技知识图谱与大模型Agent技术负责人付瑞吉,以及快手副总裁、推荐算法负责人宋洋等相继离职。
进入2025年,快手副总裁、大模型负责人张迪和快手社科线、国际电商算法负责人王犇也相继出走。同时,其高级副总裁于冰也不再担任研发线负责人等管理职责,转任公司技术顾问。而最新消息显示,快手数据平台产品技术中心负责人(兼任数据平台产品中心负责人)董西成已经卸任。
自程一笑接任 CEO 后,快手经历了从“双核领导”到“单核决策”的权力重构,原“宿华系”高管原 CFO 钟奕祺、国际化负责人仇广宇等相继离职。同时,程一笑推行的“降本增效”策略导致快手员工总数从2021年的2.81万缩减至2024年的2.46 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从19.31%下滑至9.56%,资源的收缩进一步加剧快手技术高管的流失。
2025年二季度,快手销售费用占比30%,远高于研发费用占比的9.7%。研发资源向商业化的倾斜,则进一步强化部分技术人才因资源不足选择出走的决心。而没了技术人才这一企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快手又拿什么在未来和抖音Sora、腾讯混元等对手竞争呢?
第二部分 辛巴退网、GMV放缓,快手电商日子也并不好过
退出的不止技术高管,8月18日,“快手一哥”辛巴在直播中表示,由于肺部出现严重疾病,他将正式退出直播行业。尽管这已然是辛巴的“第五次退网”,但作为快手唯二粉丝破亿的主播之一(另一位是辛巴徒弟蛋蛋),辛巴的退网,也意味着快手失去了对等抖音之董宇辉、淘宝之李佳琦的超头主播。
但事实证明,相较于董宇辉之于东方甄选,快手却没有“非辛巴不可”。辛巴宣布退网次日,快手股价微涨0.21%。辛巴的退网,更像是快手与辛巴间心照不宣的体面成全。
辛巴退网之时,正值辛选“棉密码”卫生巾陷入“致癌”争议。而快手则并没有对品牌或店铺进行一刀切下架,强调 “依法依规处理”,并通过账号与商品管控、强化商家治理与去头部依赖降低平台侧风险。事实上,在辛巴此前几次退网中,快手对辛巴更多的也只是“敲打”,其背后原因则是辛巴对于快手电商的直接贡献。据海豚投研数据显示,2019年,辛巴个人带货GMV接近快手整体GMV的1/3。海通证券报告显示,2020年10月,辛巴家族贡献GMV占快手TOP30主播合计GMV约50%。
“棉密码”卫生巾被指硫脲超标的检测报告
但到了2023年,辛巴500亿元的销售额之于快手1.2万亿的占比,只有4.2%。另一方面,辛巴虽已无法绑架平台,但其自身问题也将波及快手。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河南省消费者协会就“糖水燕窝”事件,连带快手一同向法院提起诉讼。而此次“棉密码”卫生巾,极目新闻也发文,“各平台也须建立起更严格的处罚机制,切莫为了流量、利益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目标直指快手。
可尽管如此,辛巴对快手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新快数据显示,辛选控股的巴伽娱乐是快手覆盖粉丝最广的MCN机构,粉丝达6.1亿。另一方面,辛巴虽退网,但辛选仍为快手 “第一家族”,旗下主播矩阵具规模与转化能力,在大促节点仍能带动快手的 GMV 与声量。而天眼查信息显示,辛有志(辛巴)是广州辛选投资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95%。
图片来源天眼查截图
而就在辛巴清空账号的当天,快手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财报。2025年二季度,快手电商GMV同比增17.6%至3589亿,月均买家达1.34亿,活跃用户复购频次持续提高,泛货架电商GMV占比超过32%。尽管如此,快手电商整体增速放缓的趋势十分明显。从 2021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快手电商 GMV 分别为 6800 亿元、9012 亿元、1.18 万亿元、1.39 万亿元和 6912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8%、33%、31%、17% 与 16.5%。
8 月 21 日,快手在 2025 年中期业绩报告会议上宣布,自2026年一季度起,快手将停止单独披露季度和年度GMV(商品成交总额)。快手CFO金秉对此解释称,“未来电商业务增长驱动力将来自更多元的电商场景建设、AI赋能商家解决方案以及电商用户综合体验提升。”快手是想将资本市场关注点从 “规模增速” 切换至 “质量与效率”,并强化AI叙事。但无论快手的高管怎么解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快手的GMV增速见顶了。
“平台不公布 GMV 核心症结在于增速难看”,海豚智库创始人李成东曾直言道。一直以来,GMV 是各大电商平台宣传 “战绩” 的核心,其不仅能吸引大量商家入驻,还能带来更多潜在客户、商业机会,以及吸引投资者目光。而作为“短视频 + 直播” 电商模式的先行者,快手曾凭借差异化内容生态实现爆发式增长。但红利期后,快手GMV 增长动力衰退明显。
与此同时放缓的,还有快手的流量增量。据快手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快手平均日活跃用户为 4.09 亿,同比增长 3.4%。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3.3%,达 7.15 亿。而一季度快手平均日活用户和平均月活用户分别为 4.08 亿与 7.12 亿。快手的用户生态或难以继续保持扩张态势。
源自快手2025年Q2财报
但另一方面,快手老铁社区文化的粘性与潜力也确实较高。Dolphin Research数据显示,快手的DAU长期稳定在57%左右,这背后是快手把广告收入的30%直接分给创作者。2025年第二季度,快手月入过千的创作者同比增长12%,总数突破2600万。而创作者能从平台取得稳定收入之时,也是快手内容护城河形成之际。
数据来源Dolphin Research
但影视二创,作为快手内容生态中用户粘性的核心来源,也遭遇版权危机。8月26日,腾讯起诉快手和一网络公司侵权《大奉打更人》,索赔6000万元。而在此前,快手因侵害热播节目《德云斗笑社》(第一、二季)和《长相思》(第一季) 著作权,而被判决分别赔偿6000万元和2910万元。在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的连番出击下,快手不得不直视版权纠纷的严峻挑战。
而影视二创也衍生出“灰色经济”,催生出庞大的中小创作者群体,以“盗版资源提供”或“教程”来吸血生长,也因此使得快手陷入两难的境地:若严格打击侵权,平台流量便无法得到保证;但若放任不管,将陷入无穷无底的版权官司中。
而当下,在快手流量增量趋于停滞,电商的GMV增速也已然见顶的情况下,快手需持续发力创新品类开发与内容生态建设,为商家与用户新价值增长点。快手当前是将公司未来的核心着力点瞄准了 AI,通过AI叙事,以有效应对 GMV 增长乏力的困境。只是,快手要思考的是如何维持其当前的用户规模增长和商业化飞轮的循环迭代,以确保对AI的持续输血。而AI的商业化变现本身,似乎也是个问题。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