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到秦可卿去世,贾珍大办丧事。为了给秦可卿买一副好棺材,看了好几家都没有相中的。后来薛蟠说:他家木店里有一副好板,名叫樯木,产在黄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
《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写到秦可卿去世,贾珍大办丧事。为了给秦可卿买一副好棺材,看了好几家都没有相中的。后来薛蟠说:他家木店里有一副好板,名叫樯木,产在黄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的。
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吧!
贾珍听后喜不自禁,忙令人抬来,果然是好棺材板:
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
关于《红楼梦》里”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有很多朋友作过解读,希图找到“原型人物”。但笔者看过之后,大多数文章都不敢苟同。比如有朋友认为“义忠亲王老千岁”与明朝宫廷人物有关,什么“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之类的……《红楼梦》诚然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索隐派的解读也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不是谜语,没有那么多谜底让我们猜。曹雪芹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我们应该从曹雪芹生活的现实中去寻找人物原型才对。
这些年来,笔者对曹雪芹的家族史颇有研究。在查阅史料过程中,发现了一则重要史料,应该就是《红楼梦》中“义忠亲王老千岁因坏了事,没有拿去万年不坏棺材板”的“原型事件”。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数说一下。
我们知道,讷尔苏是曹雪芹的姑父。
他姑母曹佳氏嫁给了讷尔苏。
乃康熙皇帝指婚。
曹佳氏为讷尔苏生了四个孩子:
长子福彭。
次子福秀。
三子福靖。
四子福端。
其中福端只活了14岁,于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去世。
康熙末年,允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出兵青海,当时跟随允禵出兵的就有讷尔苏。然而到了雍正元年,允禵和讷尔苏都被雍正皇帝召回,大将军印被延信接管。随后,允禵被圈禁。讷尔苏则被雍正皇帝安排了一个近似侮辱性质的职位:到上饲院去管理马匹。类似于孙悟空弼马温似的职位。但即便如此,讷尔苏也没有逃脱被圈禁的命运,雍正四年他被革去王爵,圈禁在家。平郡王封爵由福彭承袭。
福彭
从总体上说,讷尔苏的命运也挺惨的,自从雍正四年被圈禁后,一直到乾隆五年他去世,都没有解除圈禁。颇有意思的是,比讷尔苏早圈禁的允禵,在乾隆皇帝御极后不久,就被解除了圈禁。乾隆初年包括很多在雍正皇帝时被治罪的官员大吏,也被陆续起复使用,比如曹雪芹的姑老爷傅鼐,被乾隆皇帝先后提拔为刑部、吏部尚书等职位。那么为何别的官员和王爷都被解除圈禁了,唯独讷尔苏一直没有解除圈禁呢?
原因就在于,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对讷尔苏的评价极低。
为何对他这么有偏见呢?
就是因为讷尔苏不遵守规矩和禁令!
早在纳尔苏的少年时代(他十一岁就承袭了平郡王爵),就曾因为一次违反宵禁的禁令而夜出行走,因为管理路口栅栏的捕甲开栅栏慢了,差点把那个步甲打死。因为这件事,管理步甲的官员上告了康熙皇帝。然而康熙皇帝很包庇讷尔苏,没有惩办他。后来又有人上告了皇太子胤礽,胤礽于是把讷尔苏狠狠打了一顿。
成年后,讷尔苏跟随允禵出兵青海,但他在职位上以贪婪残酷著称……
因为他的种种劣迹,雍正皇帝很看不起他。
令雍正皇帝很愤怒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在讷尔苏被圈禁期间,他还办出了一件违禁之事,被山西巡抚石麟给告发了!
这就是讷尔苏向山西民人梁渊索要八块香柏木板的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
雍正十一年的十一月下旬,山西省凤台县下町村,来了5个陌生人,牵着两匹骡子。
清代的地方保甲制度很严格,10户人家称之为一牌,有牌长管理;10牌为1甲,由甲长管理;10甲为1保,有保长管理。
因此,这5个人2匹骡子来到下町村后,住在土地庙中好几天,就引了起村人的注意。
保长立即报告了凤台县。
十二月初三日,同知章廷圭将这几个人带到了凤台县审问。
经查问,终于得出实情:
原来,这几个人是从京城来的,之所以到凤台县下町村来,是奉老平郡王指令与民人梁渊交涉,押运大小八块香柏木板到京城去的。然而来了几天,梁渊一直拿不出香柏木板来,这几个人就觉得梁渊骗了他们,所以住在土地庙中好几日,与梁渊交涉。
章廷圭一听,这还了得?
原来,清代对京城的王爷们管理很严格,倘若没有皇室允许,不允许他们私自出京城,老平郡王讷尔苏乃圈禁之人,竟然违反禁令,擅自派遣人员前来山西省索要香柏木板!
于是章廷圭又禀报了凤台县知县罗著藻。
罗著藻又禀报了山西巡抚石麟。
石麟又详细查问,终于明白这五个人名叫:
齐其各、常闻生、霍龙节、郞万行、张立成。
其中还有一名叫“赵住”的人已经逃走了。
他们随身带有两张王爷谕贴。
其中一张曰:
照得山西凤台县民梁渊等进敬香柏木板大小八块,自备脚价运送至京,今差乌林达齐其各至板所看验,若果有此物,即便速运至府,以供应用,如无此物,即著乌林达齐其各押解梁渊至府回话,不得违误。以凭关防,需至谕者,右谕知悉。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
事情昭然若揭了,讷尔苏违背圈禁的禁令,擅自派人到山西省拉运八块香柏木板!
于是,石麟密奏了雍正皇帝。
其实,讷尔苏派人到凤台县去拉香柏木板,并没有拉到,这个名叫梁渊的人,也曾这京城做买卖,不知何时在讷尔苏面前——或者在讷尔苏的奴才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家中有八块香柏木板,作棺材是极好的,于是讷尔苏就轻易相信了,所以才不惜违背禁令,擅自派人去山西拉板子。
可想而知,雍正皇帝接到石麟奏折后,是十分生气的。
在御批中写到:
据奏,旗人指称王谕,招摇晋省地方,朕知诸王咸皆守法,必无此举,自系假冒无疑。若云已革退之讷亲郡王讷尔苏,在伊则无不可为之事,素行极其鄙猥,不肯安分自爱之人也。当将获犯严审确情,定拟具奏以闻。
雍正皇帝先否认了京城的王爷们没有到山西省招摇撞骗的,毕竟都是皇室,倘若承认了也不好听。但随后,他又把矛头指向已经革退王爵的讷尔苏,给他的评价是:“素行极其鄙猥!”可见对他的评价极低!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龙驭上宾,乾隆皇帝御极,曾大赦天下,很多官员亏空的银子都被宽免了,这其中包括原江宁织造曹頫,也被放回家来;曹雪芹的姑老爷傅鼐也被起用,不久十四阿哥允禵和十阿哥允䄉也被放出,解除圈禁。唯独讷尔苏仍旧被圈禁。雍正去世后,他的奏折都归了乾隆,很显然,乾隆看到皇父的御批奏折后,对讷尔苏的评价这么低,自然对他很厌恶。所以一直到乾隆五年讷尔苏去世,都没有解除他的圈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写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因坏了事,不曾拿去樯木板”,其原型事件就是曹雪芹的姑父老平郡王讷尔苏违背禁令私自派人出京到山西省,拉运八块香柏木板的事。
这件事之所以被史料记载下来,就在于清代对京城王爷们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雍正皇帝的御批。
凡是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小说里的人物大多是有原型的(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创作一个典型人物,可能眼睛在北京,鼻子在南京,耳朵在上海,是这样一个拼凑起来的人物。但无论怎样拼凑,都能现实生活中找到一定的原型。笔者写作也是这样,比如写一个乡土题材的小说,很明显的,这个人物是以我们村里的什么人为原型,凡是有共同生活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
《红楼梦》也是这样。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原型人物”、“原型事件”,不一定100%地正确。因为曹雪芹已经死了,我们没法亲口问他。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基于史料之上的逻辑推理,也就是说,曹雪芹的写作主要取材于他所处的现实生活,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听说的亲友们之间的事,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换言之,就是单纯从逻辑上来说,这种可能性都是很大的。因为在迄今为止的史料中,我们没有发现另外与此相关的事件。
对《红楼梦》的研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纷纭芜杂的观点层出不穷。奇谈怪论更是不一而足。但是我认为,找到某一个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型,首先要建立在史料基础上!也就是说要以事实为依据。就算所谓的“索隐”,也不应该胡乱猜测、联想,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找到相关史料才行,因为史料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
参考史料:《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来源:好奇文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