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批评人家不拾粪积肥,人家说:我几十万亩地捡什么马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7 10:21 1

摘要:1915 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昔阳县的一个贫寒农家,彼时的中国,深陷于军阀混战与列强侵略的泥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陈永贵的家庭,在贫困的深渊中苦苦挣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常态。5 岁那年,家乡遭遇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为了让家人活下去,父亲忍痛将妻子和女儿

1915 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昔阳县的一个贫寒农家,彼时的中国,深陷于军阀混战与列强侵略的泥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陈永贵的家庭,在贫困的深渊中苦苦挣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常态。5 岁那年,家乡遭遇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为了让家人活下去,父亲忍痛将妻子和女儿卖掉,带着陈永贵逃到大寨村。然而,大寨村并没有成为他们的避风港,贫困依旧如影随形。不久后,不堪生活重负的父亲选择上吊自尽,年幼的陈永贵瞬间沦为孤儿,从此,他便开始独自在这艰难的世间讨生活。

为了生存,陈永贵小小年纪就给地主家放牛,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都要在山间奔走,让牛吃饱。山里早晚温差极大,清晨,他常常冒着刺骨的寒风出门;傍晚,又伴着冰冷的露水归来,鞋子常常被露水湿透,双脚长满冻疮。除了放牛,他还得做各种杂活,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地主的打骂。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始终在困境中顽强地坚守着。

长大一些后,陈永贵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更想找到自己的母亲和姐姐。他不辞辛劳,四处打听家人的消息,终于找到了母亲。然而,母亲改嫁后生活依旧困苦,根本无力收留他。无奈之下,陈永贵只好返回大寨村,继续在地主家做长工,过着艰苦的日子 。这段在困境中挣扎的童年经历,塑造了陈永贵坚韧不拔的性格,让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也让他对土地和粮食有了更深的眷恋。

新中国成立后,陈永贵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1952 年,陈永贵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从此,他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大寨这片土地上。大寨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农田零散分布在 4700 多块零碎的坡地上,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极低,村民们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永贵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改变大寨的命运,唯有靠艰苦奋斗。

为了改造农田,陈永贵带领大寨人制定了十年造田计划,决心将荒山变为良田。在改造狼窝掌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狼窝掌长不足 2 公里,宽不到 15 米,但沟深却达到了 200 米,这里 “无雨则旱,有雨大涝”,之前曾有人尝试开荒,却被一场山洪冲垮了所有努力。然而,陈永贵坚信人定胜天,他带领村民们扛着锄头、背着箩筐,风里来雨里去,不畏严寒酷暑,一镐一镐地刨,一筐一筐地挑。

遇到坚硬的岩石,他们就用钢钎和大锤一点点地凿;遇到湍急的水流,他们就用沙袋和石块筑起堤坝。经过几个寒暑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将狼窝掌改造成了 30 亩梯田。第一年种下庄稼,亩产就高达 200 公斤,这一成绩让大寨人看到了希望,也让周边的村庄对他们刮目相看 。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不仅改造了狼窝掌,还对其他七沟八梁进行了全面整治。他们修建了蓄水工程,挖排水沟、筑堤坝,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保留了土壤的养分。同时,他们还积极推广科学种田,选用优良品种,合理施肥,精耕细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寨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 。1952 年,陈永贵刚上任时,大寨村粮食亩产只有 237 斤;到了 1962 年,亩产已经上升到 774 斤 ,增长了两倍多。大寨村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还开始向国家交售余粮,成为了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

1963 年,大寨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连续七天七夜的降雨,让整个村庄陷入了绝境。洪水冲毁了大寨人多年来辛苦修建的梯田和堤坝,房屋倒塌,庄稼被淹,许多村民无家可归。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山西省委迅速调拨粮食和物资准备救济大寨。然而,陈永贵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带领大寨人喊出了 “三不要三不少” 的口号,即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保证社员口粮不少、劳动日分值不少、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 。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迅速投入到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白天,他们顶着烈日,修复被冲毁的梯田和堤坝,重新播种庄稼;夜晚,他们借着月光,抢修倒塌的房屋,安置受灾群众。没有工具,他们就用双手去挖、去搬;没有材料,他们就四处寻找,就地取材。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大寨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没有一个人退缩逃避 。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大寨人奇迹般地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这一年,大寨的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社员的口粮得到了保障,还按时完成了国家的征粮任务。陈永贵带领大寨人创造的这一抗灾奇迹,震惊了全国 。《人民日报》报道了陈永贵的事迹,将他树为全国典型。随后,他受邀到全国各地巡讲,大寨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全国农业学习的榜样 。陈永贵也因此成为了新闻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

随着大寨经验在全国的推广,陈永贵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1967 年,他担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 ,开始步入省级领导岗位 。在这个新的平台上,陈永贵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农民的需求和困难 。他积极推动大寨经验在全省的推广,带领山西人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山西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发展 。

1975 年,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陈永贵当选为副总理,主管全国农业 ,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副总理。这一任命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陈永贵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国家领导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广大农民的骄傲 。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国农业的实际情况,陈永贵向毛主席提议,自己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寨务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调查研究 。毛主席非常认同他的这种工作方式,并批准了他的提议 。

1974年,陈永贵到北大荒军垦农场,批评人家不拾马粪积肥。一个师长不满的表示,大寨才几亩地?他手下有几十万亩,收都收不过来,哪里有时间收拾马粪。笔者认为,大寨那套办法,那是被逼出来的,为啥?因为他们那地儿山多土薄,一小块一小块儿的,只能靠双手和汗水一颗一颗地抠粮食。陈永贵带着大伙儿,硬是靠着一股子拼劲儿,把日子过红了。但这招儿拿到北大荒那片大天地,就好比给人乱穿衣服,有时不太合身。

陈永贵的第一任妻子是李虎妮,两人在艰苦的岁月里相识相知,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李虎妮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默默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全力支持陈永贵的工作 。在大寨的那些年,李虎妮与陈永贵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她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参与农业生产,为大寨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命运却对这个家庭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65 年,李虎妮因癌症不幸去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陈永贵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但他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因为他不仅是一位父亲,更是大寨村的领路人 。

在李虎妮去世后,经人介绍,陈永贵与宋玉林走到了一起 。宋玉林同样是一位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她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一颗温柔体贴的心 。当时,陈永贵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而宋玉林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进了他的生活 。宋玉林毫不介意陈永贵的家庭状况,她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 。她视陈永贵的孩子如己出,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疼爱 。在生活中,宋玉林与陈永贵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

宋玉林 18 岁就成为了妇女干部,担任过妇女委员、妇女队长、卫生委员等职务 。日本投降前,她积极为八路军制作军鞋和军服,是支前模范和积极分子 。解放后,她每年都会收到县里邀请她参加劳模会的请柬 。也正是在劳模会上,她第一次见到了陈永贵 。如同评剧《刘巧儿》里唱的那样:“上一次的劳模会上我爱上了一个呀”,在那个年代,劳模就是众人敬仰的偶像 。宋玉林对这位全国劳模心怀敬佩,却未曾想到有一天两人会结为夫妻 。

1965 年,陈永贵的第一任妻子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此时,全国已掀起学大寨的热潮,陈永贵整日忙于村里和县里的事务,根本无暇顾及家庭 。于是,有人便给他介绍了离异的宋玉林 。尽管陈永贵比宋玉林大 10 多岁,且当时他还没有担任太多职务,但宋玉林还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 。对于当年的选择,宋玉林老人只是满脸笑意地用 “喜欢” 两个字简单解释 。

嫁给陈永贵后,宋玉林的生活虽然并不轻松,但她却感到无比幸福 。陈永贵在家中从不摆大男子的架子,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主动帮忙做家务 。有一次去北京开会,陈永贵看到北京的夫妻会互相帮忙做饭,回到大寨后,他便大力提倡 “要男女平等” 。在那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年代,陈永贵的这一做法无疑是非常开明和进步的,这也让宋玉林感受到了丈夫对她的尊重和关爱 。陈永贵总是以身作则,带头多交粮食,这导致家里的口粮常常不够吃,一家人只能吃杂面 。宋玉林心疼丈夫,经常单独为他做一碗白面擀的面条 。然而,她后来发现,给陈永贵盛一大碗,他会说吃不了;盛一小碗,他还是说吃不了 。原来,陈永贵是想分一点面条给她和孩子们吃 。这种看似平凡却充满爱意的举动,让宋玉林深深地感受到了丈夫的体贴和关怀 。

陈永贵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重视,他虽然工作繁忙,但始终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孩子们 。他教导孩子们要勤劳、朴实、正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陈永贵的小儿子陈明亮是他最疼爱的孩子,他总是亲昵地称呼陈明亮为 “小淘气”,还说淘点才有脑筋 。当初宋玉林怀孕时,因为自己已经 40 多岁,觉得不好意思再生孩子,甚至想打掉孩子 。

陈永贵得知后,专门打电话把她骂了一顿,他说有这么一个儿子,老了就有盼头了 。事实证明,陈永贵的坚持是对的,陈明亮后来成为了一个有出息的人 。陈明亮是陈永贵家唯一拥有北京户口的孩子,他能跟着父母到北京,是因为他当时刚刚小学毕业 。陈永贵自己的户口在不当副总理后才迁到北京,在此之前,他一直是大寨户口,家里人每年都要把他的几百斤口粮换成粮票带到北京 。陈永贵拒绝了周总理和中央多次对他户口的安排,他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城市户口 。他也从不允许子女沾父辈的光,所以他的哥哥姐姐都还在山西昔阳 。

陈永贵的大儿子陈明珠曾担任昔阳县委宣传部部长,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了 20 多年,一直没有晋升,如今已经退休 。陈永贵的二儿子陈明善 17 岁时去陕西当工程兵,表现非常优秀,部队首长打算培养他入党、提干,还准备送他去军校深造 。然而,陈永贵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只要陈明善是自己的儿子,就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

最终,陈明善直到陈永贵去世都还是一名工人 。后来,陈明善所在的昔阳县拖拉机厂倒闭,他赋闲在家很长时间,直到前几年才去电业局上班,以工代干 。陈永贵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在昔阳县公安局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宋玉林深知,陈永贵一心为公,他什么都不图,只为集体 。

精神传承

1986 年 3 月 26 日,陈永贵因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 72 岁 。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深感悲痛,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缅怀这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副总理 。大寨人更是将他视为大寨的灵魂,为他在虎头山立碑,每逢清明,都会有许多人前来祭扫,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

陈永贵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传承了下来,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和身边的人 。他的小儿子陈明亮在他的影响下,养成了勤劳、正直、坚韧的品质 。陈明亮在商业领域拼搏时,始终坚守着父亲的教诲,秉持着 “该赚的钱赚,不该赚的,白给也不能要” 的原则 。他从大学时期就开始打工,毕业后涉足多个行业,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商海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2008 年,他当选为太原新晋商联盟副主席,2009 年 1 月,又当选为重庆市山西商会首届会长 ,成为了新一代晋商的典范 。在陈明亮看来,父亲的精神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都能从父亲的身上汲取力量,坚定地走下去 。

陈永贵的大儿子陈明珠曾担任昔阳县委宣传部部长,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了 20 多年 。他始终以父亲为榜样,兢兢业业地工作,从不利用父亲的名声为自己谋取私利 。退休后,他依然心系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向人们讲述父亲的故事和大寨精神 ,希望能将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激励更多的人 。

陈永贵的女儿在昔阳县公安局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父亲精神的传承 。她深知,虽然自己的工作平凡,但只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 。

陈永贵的二儿子陈明善,尽管在职业发展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始终没有抱怨,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中不断进取 。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后来进入电业局以工代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

如今,陈永贵的第三代人也在各自的领域努力奋斗着 。他们中除了 1 人是中专毕业,其余 6 人都是大学生 。他们从小就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爷爷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 。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以爷爷为榜样,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