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陷入历史性危机!日本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已然掉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7 10:55 2

摘要:过去三十年内,日本在液晶、半导体、汽车、电子等所有重要行业几乎都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领域甚至做到了断档第一。但如今的日本,却仿佛被下蛊诅咒了一般,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不断丧失话语权,这其中又当属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尤为明显。

过去三十年内,日本在液晶、半导体、汽车、电子等所有重要行业几乎都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领域甚至做到了断档第一。但如今的日本,却仿佛被下蛊诅咒了一般,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不断丧失话语权,这其中又当属汽车电子两大产业尤为明显。

汽车方面,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登顶世界第一。此后我国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反观日本汽车市场则颓势不减、丑闻频发。电子产业上,日本在电视、通信、半导体多个领域均被时代所抛弃,掉队成了日企的集体代名词。

有人评价道:亚洲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变局,而日本的衰败则是其中最显著的标注。当经济支柱产业纷纷衰退崩塌,日本所谓发达国家的桂冠还能佩戴多久?

最风光时期,日本人均GDP一度逼近5万美元大关,不仅做到了引领亚洲,放眼整个世界都是超一流水平。但到了2024年,日本人均GDP却跌到了3.24万美元,与刚刚触及发达国家门槛的韩国处于同一水准。有人用一句话总结了日本每况愈下的经济现状:日本将成为全球第一个跌至中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发达国家。

更令人深感忧虑的是,日本昔日的荣耀产业如今也积重难返,就比如汽车工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迎来了汽车工业黄金期。1980年的全年汽车产量正式突破千万大关,问鼎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国家,90年代初更是达到1350万辆的产业峰值。

八十年代的日本汽车,曾创下过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51%的世界纪录,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一直到2023年,中国才以491万辆的出口成绩力压日本442万的全年成绩单,成为新的世界第一,完成了世界汽车市场的新王交替。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再创新高,达到585万辆,同比增长19%。而日本出口量则下滑5%,跌至421万。今年上半年,日本车企总出口量为204万,同为亚洲汽车大国的韩国是142万。这份成绩单放眼全球还说得过去,但对比我国308万辆的总出口量,未免就有些相形见绌,中国几乎是日韩总和。

即便销量下跌,但日本凭借此前多年的技术积累,原本也能在全球市场站稳一席之地。但问题是近两年内,日本多家知名车企集体传出造假丑闻,使日本汽车品牌形象陷入到严重信任危机,可谓是自断其臂。

去年六月,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通报,在对丰田、雅马哈、本田、铃木、马自达的突击检查中,发现以上五家车企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行为。具体而言,丰田存在碰撞测试数据造假;雅马哈违规进行噪音测试;铃木刹车测试造假;马自达违规纂改发动机测试控制软件等等。

以上举例只是五家世界级车企数据造假的冰山一角,目前日本政府已经对该五家车企旗下的32款车型勒令停产以儆效尤。

事实上,日本车企造假事件近几年早已屡见不鲜。2009年日本高田公司旗下的安全气囊因故障问题,造成多起伤亡事故发生,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上千辆配备该品牌气囊的汽车。

此事正式揭开了日本车企的造假序幕,2016年三菱汽车被曝燃油测试违规,涉及62.5万辆汽车。2022年日野汽车被曝油耗数据造假。2023年日本第三方委员会揭露,包括丰田、斯巴鲁在内的多个品牌都存在质量不达标问题,涉及违规车型多达64款。

还有日本汽车零部件公司日本电装,也曾被曝光过旗下燃油泵产品存在严重质量缺陷。日本汽车安全带厂家均胜安全公司,涉嫌篡改关键数据,问题产品甚至包括儿童安全座椅。这一系列丑闻让世界消费者清醒认识到,日本产品并未完全可靠,日本车企造假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消费者最关心的重点已经从价格延伸到了品质和安全。一旦消费者的信任被辜负,日本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所谓的工匠精神将会承受到不可逆转的打击。

在大方向的发展战略选择上,日本汽车也出现了大问题。担任丰田社长长达14年的丰田章男,孤注一掷的将发展路线押注在氢能源车上,对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转型趋势表现出轻蔑消极的态度。

但当中国凭借新能源车在国际市场上大杀四方,欧盟也选择转投新能源时,日本方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留给自己转型的时间不多了。2023年初,丰田章男宣布正式卸任,转任为会长。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背后却映照出日本燃油车转型新能源的困境。

迄今为止,日本汽车出货额占到了全制造业的20%,研发费比占到30%,因此我们可以说汽车产业是日本制造业乃至全社会经济的绝对支柱,是重中之重。

也正是如此,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日本经济的良好复苏也密切相关。未来日本车企究竟该如何自处求生?这不仅是日本车企们急需解决的难题,更是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电子产业的末路

1970~1985年是日本电子产业的黄金发展时期,一直到1988年日本半导体的销售额还占到全球一半以上,但到今天份额已暴跌至10%以下。1992年的全球前十半导体企业,日本独占六个席位,到了今天前十榜单再也看不到日企身影。

有人说日本电子行业的衰退转折点是2000年,走向不可逆是2007年。原因是智能硬件产品的推陈出现、国际化大分工的改革以及互联网企业的迸发等等。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日本电子行业衰落更根本的原因,则源自于美国的政策打压。

从1975年开始,美国威逼日本签署半导体协议,前后对日本发动16次301调查。一方面对日本电子产品屡加关税,另一方面推动三星加快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最终导致日本半导体产业在短短20年内萎缩了16万亿日元,以松下、索尼、夏普为首的科技巨头赤字飞涨,裁员亏损成为常态。

无论是汽车还是电子,我们总能发现日本开发行业的一个规律,那就是他们选择一个行业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中的门道技术研发榨尽,保持对竞争对手的巨幅领先优势。但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日本固步自封极易自满走上封闭的道路。

最典型的一个事例是,很多初到日本的外国人发现,日本虽然有19万台ATM,但多数都不支持外国银行卡。日本坊间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日企的心态:将最好的产品留在国内,稍逊一筹的才销往海外。

从自满到封闭,最终造就了在燃油车和氢能源铤而走险的丰田章男,导致日本汽车被中美欧的新能源市场排挤在外,最终痛失世界第一的宝座。

截止2024年底,日本政府总债务已经高达62万亿人民币,债务占GDP比例高达260%,远超美国的127%。未来日本政府是否会暴雷?还能维持多久?我们无从可知。

信息来源:

凤凰网:中国汽车出口超日本,成全球第一

光明日报:五家车企集体造假 日本汽车品牌陷入形象与信任危机

财经:日本电子行业平成衰落史

来源:说宇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