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作为夏末秋初的“分界线”,不仅是气温转凉的信号,更藏着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老话,这些短句看似简单,却道尽了农时规律与养生的门道。
“明明昨天还热得开空调,今早出门却多加一件外套,原来是白露悄摸摸地来了。”
白露作为夏末秋初的“分界线”,不仅是气温转凉的信号,更藏着老辈人传下来的谚语老话,这些短句看似简单,却道尽了农时规律与养生的门道。
首先看这一句:“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话真是半点不假。
前几天夜里还得开着窗透气,可今盖薄被都觉得刚好,到了后半夜甚至要把被角掖紧。
随着冷空气顺着白露的节气节点渐次南下,昼夜温差有时能拉到十几度,早晚的凉意也就藏不住了。
农民们最看重的一句话“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清晨走过稻田,要是看见稻叶上挂着露珠,远处的田野被一层薄雾裹着,就知道今年的好收成快要到了!
这“白迷迷”的晨雾,意味着水汽充足、光照温和,刚好能让稻穗饱实起来,到秋分时节放眼望去,全是沉甸甸的金黄。
其实田间的节奏也跟着谚语走:“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谷穗在白露前后会完全成熟,得趁着晴天赶紧收割晾晒,不然遇上秋雨就容易发芽;而柿子要等霜降“冻”过才更甜,现在挂在枝头还是青黄色,得耐着性子等到下一个节气才能采收。
秋分过后又到了种小麦的季节,“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
村里农村伯伯说,高山上温度比平地低好几度,小麦得早播几天才能赶在寒冬前扎根;而平川里暖和,晚种个半个月也不耽误生长,这都是一辈辈人摸透了地形和节气的“土办法”,比书本上的理论还管用。
还有就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算是最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前几天傍晚还得举着驱蚊液追着蚊子跑,这两天睡前检查蚊帐,发现里面的蚊子都蔫头耷脑没有精神了!气温一降,蚊虫就没了活力,辛動劳作的人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最后要记牢“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别觉得中午出太阳就还能穿短袖,早晚露胳膊露腿容易着凉;再过一阵子到了寒露,连光脚穿拖鞋都得戒掉,毕竟“寒从脚起”,老一辈的养生的提醒,都是从无数个春秋里总结出的大实在话。
谢谢点赞关注,欢迎评论区交流!
本作品在创作中,含有AI 辅助内容
来源:墨染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