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不暴食 | 最新研究扒出暴食6个真相:原来大脑、肠道都在“搞事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12:23 3

摘要:最近听了《告别暴食症》播客,两位专家Georgie和Christina扒了2022—2024年的新研究,把暴食症的“底层逻辑”讲得明明白白,听完终于不再内耗了。

最近听了《告别暴食症》播客,两位专家Georgie和Christina扒了2022—2024年的新研究,把暴食症的“底层逻辑”讲得明明白白,听完终于不再内耗了。

看到薯片就控制不住?

你的大脑“奖励区”可能太亢奋了

别再怪自己“馋”!

2023—2024年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早就证实:当暴食症患者看到好吃的,大脑的反应与“物质成瘾”时大脑反应相似。

大脑里有个叫“伏隔核”的区域,负责感知“爽感”——普通人看到蛋糕可能想“改天吃”,但暴食症患者的伏隔核会直接“亢奋”,反应模式类似酒鬼看到酒、烟民看到烟。

更关键的是,负责“踩刹车”的前额叶皮层(调控决策与冲动),和管理情绪的边缘系统出现“功能断联”——哪怕你心里喊“别吃了”,身体也不听指挥,妥妥的“刹车失灵”。

之前总有人说“你就不能忍忍”,现在MRI直接显示大脑结构差异,这哪是忍不忍的问题?根本是医学层面的“反应不一样”!

GLP-1类药物有用!

但别指望“一药解千愁”

最近很火的GLP-1类药物(比如司美格鲁肽),原来不只是减肥、治糖尿病的“神药”——2023—2024年的研究发现,它还能降低暴食发作频率,即使不刻意减肥,对改善暴食行为也有帮助。

原理很简单:它能削弱大脑对“奖励”的过度渴望,还能减少饥饿信号,让“想吃垃圾食品”的冲动没那么强。

但划重点!

专家们反复强调:“这药不是‘万能解药’”。

它能搞定“生理驱动”,但情绪问题、心理创伤还得靠治疗。说白了,就是“工具箱里多了个扳手,但不能只靠扳手盖房子”。

总想吃甜的?

可能是你的肠道菌群在“造反”

以前总觉得暴食是“心理问题”,现在研究发现:肠道和大脑居然在“偷偷通信”,肠道乱了,食欲也会崩。

新研究测了暴食症患者的身体指标:炎症标志物(比如C反应蛋白)比普通人高,肠道里的菌群也不一样——菌群失衡会给大脑传递“错误信号”。

明明身体不饿,却让你疯狂想吃高糖高油的;还会搞崩情绪调节,让你更难扛住压力,一焦虑就想靠吃缓解。

但别跟风买益生菌!

补充剂只能暂时调一调,想长期好,得改生活方式——比如少点外卖、多吃全谷物,让肠道里的“好细菌”变多,不然菌群总在“乱指挥”,暴食冲动还是会反复。

找不到治疗师、嫌太贵?

手机就能学的“数字CBT”救场了!

一直以来,暴食治疗都有个大难题:要么家附近没懂行的治疗师,要么每周一次的咨询费太贵。

但最近的研究让人大喜:数字版CBT(认知行为疗法)效果超给力,还能随时学。

这种线上课程会教你:如何识别容易“摆烂”的负面想法(比如“吃了一块饼干后,干脆吃完一整包”),怎么建立规律饮食而不是饿到极点再吃,还能记录“想吃的冲动→情绪→行为”的链条,帮你跳出“失控→自责”的循环。

更贴心的是,数字CBT项目还配备专业教练:每四周进行一次一对一视频指导,帮用户解决饮食规划、冲动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课程支持随时回看。

Georgie说这是她们团队在用的方法:“有人派对前焦虑,打开APP看应对技巧;有人深夜想吃东西,翻课程里的‘冲动管理’,比硬扛管用多了”——不用出门、不用花大价钱,普通人也能得着专业帮助。

饿不饿、饱不饱都分不清?

可能是大脑“仪表盘”坏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吃到撑得难受才停,或者根本不知道“饿”是什么感觉?

播客里提到个新词——“内感受意识”,简单说就是“感知身体信号的能力”,而暴食症患者的这项能力,往往很弱。

2023年的fMRI研究发现:让暴食症患者关注“心跳”“吃饱的感觉”时,他们大脑里的“岛叶皮质”(相当于身体的“仪表盘”)活动变少了——就像开车时仪表盘不亮,你不知道油够不够、水温高不高,自然没法及时“踩刹车”。

更关键的是:这种“感知弱”还会让暴食更严重。

2024年的研究证实:越分不清饿饱、越没注意身体信号的人,暴食频率越高,哪怕压力、抑郁都控制住了也一样。

但好消息是:这能力能练!

比如“正念饮食”(吃饭时别刷手机,感受食物的味道、肚子的饱腹感)、“身体扫描”(睡前躺平,从脚到头感受身体的感觉)。

暴食的人可能藏着ADHD?

治疗ADHD的药也能治暴食!

最让人意外的一个发现:暴食症和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居然是“好兄弟”。

ADHD患者常有的问题——冲动行为、情绪稳定性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暴食症患者身上也很常见;甚至有很多暴食的人,虽未被确诊ADHD,但早已出现冲动进食、难以控制行为等ADHD相关症状。

但要注意:ADHD药可能会影响食欲。

比如有人吃了药,早餐午餐没胃口,到晚上就饿疯了,反而暴食——所以得提前规划饮食,比如早餐吃点高蛋白的鸡蛋、牛奶,避免“早晚饿肚子过山车”。

最后想说:

暴食不是你的错,是“身体小故障”,能修!

播客结尾Christina说的一句话特别戳人:“你不是‘没毅力’,也不是‘糟糕’,只是大脑、肠道、身体的某个环节出了小故障——现在有这么多新方法,总能找到适合你的修复方式”。

如果你也总在“失控吃→愧疚→再失控”的循环里打转,别硬扛:可以试试数字课程,也可以找医生聊聊菌群、炎症的问题,甚至只是开始练“吃饭不刷手机”。

改变不用大张旗鼓,哪怕每天多注意一次“肚子饱没饱”,也是在靠近“好好吃饭”的日子。

你值得不用在食物里逃躲,值得吃每一口都安心,不用在深夜的愧疚里睡不着。

慢慢来,会好的。

参考文献:

1.Datta N, Hughes A, Modafferi M, et al. An fMRI meta-analysis of interoception in eating disorders[J]. Neuroimage, 2025, 305: 120933.

2.Chen X, Ai C, Liu Z, et al.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ating disorders[J]. BMC Medical Imaging, 2024, 24(1): 265.

来源:医药养生保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