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关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石桥中学发生女生群体霸凌事件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再度关注。视频中,多名女生对一名同龄少女实施了包括扇耳光、泼水、踩头、骑身并比出剪刀手等羞辱性行为,场面令人震惊。这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暴力,更是一次对人
近日,一则关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石桥中学发生女生群体霸凌事件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再度关注。视频中,多名女生对一名同龄少女实施了包括扇耳光、泼水、踩头、骑身并比出剪刀手等羞辱性行为,场面令人震惊。这不仅是一场身体上的暴力,更是一次对人格尊严的公开践踏。
事件发生后,受害者跪在地上,神情木然,而施暴者却面带笑容,甚至还摆出拍照手势。这种“娱乐化”的暴力令人不寒而栗,也暴露出现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与道德感的缺失。
9月7日,记者联系苍梧县石桥派出所,对方称需由上级公安部门回应。苍梧县教育局则表示,事件刚刚发生,教育与公安部门已联合介入调查,并承诺将及时向社会通报结果。
校园霸凌并非新鲜事,但每一次曝光仍让人揪心。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其手段残忍、行为恶劣,更因其“表演性”特征明显——施暴者似乎在用镜头记录自己的“成果”,甚至将暴力行为当作一种社交资本。
这种现象折射出几个深层问题:一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在竞争压力与家庭疏离的双重夹击下,一些学生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取心理满足,甚至以“群体暴力”来确立在小圈子中的地位;二是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判断的侵蚀。短视频平台上的“点赞”文化,让部分青少年误以为“出名”比“做人”更重要,甚至将暴力视为博取关注的工具;三是校园监管机制的薄弱。尽管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建立校园欺凌预防机制,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基层乡镇学校,仍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倾向。
目前,苍梧县教育局已联合公安部门启动调查程序。然而,公众更期待的不仅是对涉事人员的追责,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系统反思。校园不应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是人格成长的沃土。当暴力成为“日常”,当欺凌成为“娱乐”,教育的失败已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社会也应警惕“舆情应对”取代“制度建设”的倾向。每一次霸凌事件后,官方回应往往集中在“调查处理”上,却鲜少涉及对校园文化的重塑、对施暴者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以及对受害者长期心理支持体系的构建。
此次广西苍梧校园霸凌事件,是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关乎成绩,更关乎人格;校园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道德养成的起点。面对暴力,我们不能止于愤怒,更应行动起来,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共同构建一个真正安全、健康、有尊严的成长环境。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个“被踩在脚下”的孩子,成为下一个“沉默的新闻”。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