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春与乡土相拥时,理论便在实践里长出鲜活的根。2025年的春夏秋,我随湖南城市学院“红色血脉,薪火‘乡’传”实践团扎根益阳乡野,以红色宣讲为“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一笔一划地描着属于自己的青春轨迹——从春末备讲的期待,到盛夏宣讲的热烈,再到初秋沉淀的思索
(通讯员:涂晶 邹旭 王玥)青春与乡土相拥时,理论便在实践里长出鲜活的根。2025年的春夏秋,我随湖南城市学院“红色血脉,薪火‘乡’传”实践团扎根益阳乡野,以红色宣讲为“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一笔一划地描着属于自己的青春轨迹——从春末备讲的期待,到盛夏宣讲的热烈,再到初秋沉淀的思索,每一步都镌刻着难忘的故事。
春末“育苗”:月余深耕,让理论浸润乡土烟火
6月,学校图书馆成为我们的“理论攻坚阵地”。我与团队成员围绕申报材料反复打磨,从“红色宣讲如何贴合益阳乡土实际?”到“实践能为乡村留下哪些长效成果?”,我们像拼合拼图般逐步明晰实践方向,为这场乡野之行锚定“乡土坐标”。6月下旬分工确定,当我接过“红色宣讲专员”任务卡时,既忐忑于能否讲好理论,更振奋于终于有机会将书本知识“种”进乡土。通过在宣讲稿中融入益阳方言与本地口耳相传的红色往事,原本疏离的理论变得沾满乡土气、贴近百姓情,也让我对即将开启的乡村宣讲增添了几分底气。
盛夏“结果”:5场宣讲,在益阳乡野撞响信仰和声
7月的益阳,暑气裹挟稻花香弥漫乡野。我随实践团从益阳市新市渡镇新华社区启程,先后走进兰溪镇百家塅社区、清溪村及桃江县牛剑桥村,不同的乡土场景,却有着相同的热忱回响。每场宣讲都有直击人心的瞬间,让我真切看到“信仰”在不同代际间的鲜活形态,也逐渐领悟: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传递红色信仰,乡村则以最本真的感动回馈,红色火种就在这一来一往中,播撒进乡土深处。
七一当天的新华社区,是信仰的“共振时刻”。屏幕上“伟大建党精神”字样格外醒目,作为00后宣讲员,我带着“理论新声”踏上讲台,想让红色精神在代际对话里焕新。以嘉兴南湖红船故事开篇,讲先辈们在摇曳船舱怀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初心点燃火种;话锋一转,接上益阳本土记忆:“资江岸边,也有热血儿女追着红船光!” 我细说本地先辈秘密建农会、冒死送物资,哪怕遭追捕仍守信念,把00后对信仰的理解——不是遥想,是前辈热血里淘出的传承、是我们要扛的使命,融进故事里。宣讲尾声,老党员泪光与年轻党员紧攥的笔记本同频,不同代际心跳共振:原来信仰从不是抽象词,是老辈人用热血护的传承,也是00后愿以青春接棒的使命,让“伟大建党精神”,在新老对话里续写出乡土信仰的新篇。
牛剑桥村的“童真追问”,是信仰的“传承微光”。7月7日,村口老槐疏影斜斜,风裹着稻穗香,孩子们像雀儿般涌进课堂。我发了画纸彩笔,用乡音讲起了曾士峨保家国、周寿羽护同伴的故事。讲到曾士峨为护乡亲直面炮火时,前排男孩牛牛忽举手:“小涂老师,英雄的鞋跑烂了,会不会硌脚呀?”我顺着他的话头往下说:“肯定硌脚,田里的石子、路上的碎草,都能把脚磨出血泡。但曾叔叔那时候顾不上疼——他眼里看着的是要保护的乡亲,脚再疼,也得往前跑。” 牛牛听完,低头摸了摸自己的运动鞋,然后拿起红色蜡笔,在画纸上给英雄的脚上添了一双附有红星图标的鞋,抬头时眼睛亮亮的:“这样他就不硌脚了。”那些歪扭却鲜活的画、带着奶气的讲述,比任何话语都动人。孩子们或许不懂“红色精神”的厚重,却在听、画、讲的互动里,把英雄悄悄装进了心里,让信仰的种子伴着稻香落在童真里,慢慢发了芽,等着将来长成护着这片乡土的红,一代代传下去。
从新华社区不同代际因红色往事同频共振,到牛剑桥村孩童在“听、画、讲”中种下信仰种子,益阳乡野的宣讲里,早已超越单向的知识传递。每一次热烈掌声、每一幅稚嫩画作、每一句童真追问,都是乡土与信仰的双向奔赴——我带着理论走进田野,乡村却用最本真的感动回应我,让“红色精神”不再是文字概念,而是老辈人藏在记忆里的坚守、孩子们画纸上的红星,最终化作点点火种,在益阳的暑气与稻香里,深深扎根进乡土深处,等着代代传递、岁岁燃烧。
初秋“沉淀”:一包乡野珍物,将初心播向远方
8月,初秋的气息渐浓,宣讲实践进入沉淀期。我执笔撰写调研报告,把一路见闻、宣讲感悟,凝练成助力乡村的文字,试图为红色传承与乡村发展探寻更紧密的联结。整理行囊时,背包里的“宝藏”让我红了眼——孩子画的红星,笔触稚拙却红得热烈;老党员手写的“基层秘诀”,纸页褶皱仍力透纸背。这些从益阳乡野收获的“宝贝”,裹着最真实的温度。
从春末的稻苗初绿到初秋的穗粒满仓,益阳的乡土像一位沉默却温热的导师,用风里的稻香、乡亲们的眼神、孩子们的追问,一点点教我读懂红色宣讲的真谛。那些在社区讲台、村头课堂里的讲述与倾听,早让红色精神跳出了书本上的铅字——它是新华社区老党员听故事时泛红的眼眶,是牛剑桥村孩子画纸上歪扭却炽热的红星,悄悄融进了乡村的炊烟、田埂与日常。
这场浸着乡土气息的“成长记”,让我真正明白:青春不是孤芳自赏的绚烂,而是贴着土地生长的力量;传承也从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要在实践里把红色的根扎进人心。往后无论走多远,益阳的风会记得,稻穗会记得,那些曾与我同频的心跳更会记得——这段在乡土间传递薪火的岁月,早已成了我心底最柔软也最坚定的底色。它会一直推着我,继续做红色故事的“传声筒”,让青春在基层的土壤里,永远带着乡土的温度,炽热生长。
来源:薪火青声